位置: 快照热点 > 湄潭县 > 正文

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

2025/1/6 9:22:09 点击:
加工为纽带,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茶叶、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推广循环农业模式。

示范内容:沼气池发酵、有机肥场处理、堆积发酵法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高效资源化利用方法,以及生态种养方法。

建设重点:建设完善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栏舍、水电路、防疫、消毒、粪便处理设施。建设黔北大牲畜交易市场,实现日交易量3000头以上。配套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处,容量为500立方米,建设5000吨生猪干粪堆积发酵生态有机肥加工厂。

6.2.4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按照“走精品农业路线,以产业带动休闲旅游”的思路,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水平,示范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示范内容:开发采摘、体验、养生等休闲项目,导游、休闲、安全卫生等服务,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区。

建设重点:花卉观光园、农事体验度假庄园、农家风情度假园、休闲茶艺园、休闲垂钓长廊、生态餐厅、培训与接待中心、停车场,以及新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6.3永兴核心区

永兴核心区包括永兴镇茅坝村、梁家坝村和复兴镇两路口村、永兴桥,茅坝重点示范优质米生产模式,梁家坝村重点示范茶禽共生生态农业模式,两路口重点示范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模式,永兴桥蔬菜基地,永兴农场设施农业。

6.3.1优质米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打造“茅贡”牌优质米,使之成为中国名牌产品。

示范内容:从育苗到采收全过程技术规程,重点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和稻瘟病防治。

建设重点:引导建立优质米专业合作社,建设1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厂化育秧大棚和1个统防统治机防队。

6.3.2茶禽共生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发展2000亩茶园养鸡,探索出“茶园养鸡、以鸡育茶、鸡茶共生”的种养生产规范化流程。

示范内容:选择适宜品种,确定适宜的放养方法、补料方法,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建设重点:每亩放养密度为80-100只肉鸡。每1500只鸡建设一栋鸡舍,每栋面积150平方米,周围建1.5米高的防护网。

6.3.3稻鱼共生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建设5000亩稻鱼共生示范基地,亩均增加效益1500元。

示范内容:“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建设重点:加固田埂。开设鱼凼、鱼沟。设置防逃设施。建设插板式梯级进排水口。每50亩安装一台大功率太阳能平板式杀虫灯。建设青田鱼鱼种繁殖场。

6.4石莲核心区

石莲核心区范围包括石莲乡九坝、黄连坝、干溪场,建设烟菜设施共享示范基地。

6.4.1烟菜设施共享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发展2000亩烟菜轮作套种基地,在淡季将烤烟烤房作为干椒烤房使用,将烤烟育苗工场作为蔬菜育苗基地使用。

示范内容:烟菜轮作套种适用技术,调节烟叶茬口,提高抗病抗虫能力。完善育苗工场和烤房群(烘烤工场)管护措施。

建设重点:实施土壤改良、烟水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烘烤工场和育苗工场设施。

第七章支撑保障规划

7.1农技推广

7.1.1现状

一、机构状况

湄潭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县级农技推广部门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果蔬工作站、种子管理站、农村能源办、植保植检站、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管理站、畜禽品种改良站、兽医防治检疫站、兽药饲料监察站、动物卫生监督所、草地工作站、水产工作站(挂渔政管理站)、农业经营管理站、湄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农广校;15个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均为综合服务站。全县共有农业技术人员468名,其中:高级11名,中级143名,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1/3;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76.5%;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有种植技术人员62人,畜牧14人,水产5人,农机8人,质量监管3人,农经4人;15个乡镇综合站共有278人。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0年,湄潭县两杂良种覆盖率达99%,实施了23个油菜新品种生产试验,国(省)审区试主要栽培品种抗性监测和优质稻稻瘟病田间自然抗性鉴定试验品种720个,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自然抗性鉴定试验品种11个,辣椒新品种展示34个、水稻28个、玉米41个。完成牛冻配7162头、羊改3581只,引进良种羊68只,完成猪人工授精4.19万窝。

2010年,下派农技干部8000人次,开展宣传培训活动600余场次,发放资料15万份,培训农民19万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户。测土配方施肥61.5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38.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20万亩、抛秧6万亩,玉米育苗移栽14.7万亩,杂交玉米包衣6.5万亩,超级稻6.5万亩。建立机械化插秧示范点20个,示范户3000余户。实施粮食增产工程15.5万亩,高产创建1.1万亩,项目区水稻亩产达到737.9公斤,油菜亩产达到181.75公斤。稻鱼共生系统——青田鱼养殖推广1.5万亩。此外,每年发布病虫情报15期。

三、主要问题

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工作条件差、服务手段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普遍缺乏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村级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基本空白,推广经费缺乏。二是由于管理和指导责任不明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难以有效组织乡镇农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农技人员知识缺乏更新,且从事技术推广服务时间难以保障。

7.1.2思路与目标

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展示功能。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涉农企业等单位和科技示范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作有效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7.1.3发展重点

一、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理顺管理主体,确保农技人员专职专业。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保证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技人员的2/3,并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健全农技人员工作量化责任机制、岗位管理用人机制、公益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机制、农民科技需求信息反馈机制、财政供养支撑机制。

二、加强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

加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改变“一张嘴、两条腿”的服务形式,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够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责。力争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建立118个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依托村级农技员、防疫员、植保员、科技示范户、农资销售网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村级服务站点。配备电脑、宣传信息栏、培训课桌椅、科技展示橱窗等设施,使村级服务点具备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政策宣传、农业生产信息服务等功能。

三、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专家-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加大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畜禽品种改良等科学试验和研究力度,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争取把湄潭建设成为国家水稻育种稻瘟病抗性鉴定基地。力争引进新品种100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60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10万亩;粮油高产创建3万亩,项目区水稻亩产达到750公斤,油菜亩产达到200公斤;稻鱼共生系统——青田鱼养殖达到5万亩。

7.2农产品质量安全

7.2.1现状

一、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湄潭县农林畜牧局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并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编制6人,现有3人,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指导全县19个茶青市场、农贸市场农残检测工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可开展蔬果茶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畜产品“瘦肉精”快速检测以及有机、复混肥料、饲料等常规检测,但还不能开展重金属残留分析和农药残留的定量分析。

自2006年以来,全县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7500余盏,太阳能杀虫灯200余台,覆盖面积11万余亩。2009年,县政府拨专项经费印制了5万余份农药安全使用挂历,分发到茶农。2010年在全县主要茶区、优质米基地、蔬菜基地、烤烟基地栽插了230余块农药安全使用警示牌。抽样检测样品达到500多个,涉及茶叶、蔬菜、水果、双孢菇等产品,合格率98.3%,超标样品均为没有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所致。推行茶园生产管理、茶青市场交易、企业原料收购、企业产品出厂、西南茶城销售五个环节的检测。在主要产茶区、优质米基地、蔬菜基地、烤烟基地规范了23个农药专卖店,并通过多次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已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标准制定及实施情况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了《贵州省地方标准湄潭翠芽茶》、《贵州省地方标准湄潭茅贡米》;湄潭县质监局制定了《湄潭县无公害茶叶质量控制措施》、《湄潭县无公害优质米质量控制措施》、《湄潭县无公害蔬菜(辣椒)质量控制措施》等30余个标准。目前,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产品183个、有机农产品89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面积达到11.8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8%。

四、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监管难度大。由于农产品基地分散,标准化程度不高,多数生产基地和企业没有建立生产档案和自检制度,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难度大。二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乡镇、村均没有检测室,更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人员。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缺乏专职检测技术人员,亟需通过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检测技能和业务素质。

7.2.2思路与目标

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形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乡镇检测室、生产基地检测点、龙头企业及批发市场检测点五级模式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控制体系,完善装备条件,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和手段,强化执法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风险应急、执法监管等四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2.3发展重点

一、整合建设县级综合质检中心

组建湄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对农残、重金属、荧光增白剂、兽药、饲料添加剂进行抽样检测,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及“三品一标”的监管,农业标准化的制定等工作。重点配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农产品及环境采样、样品前处理、常规检测、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每年抽样检测样品达到1000个以上,其中茶叶抽样检测不少于450个,蔬菜样品不少于350个。建立规范的农业生产投入品台帐。

二、新建乡镇农产品质检机构

每个乡镇组建一个检测室,配备专人负责,配置快速检测设备,可承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快速筛查任务,并可对生产基地、合作社提供监管服务和科学施肥用药等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产地准出安全。

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制度

在农产品市场、超市、配送中心、专业村、生产基地、大型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企业、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行业合作社或经济合作实体等要设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根据企业性质、规模等建设检验室,配备相关检测设备,能够对进厂(场)原料和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面试热点:森林生态银行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最新图文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生物多样性为何在这里成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