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快照热点 > 湄潭县 > 正文

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

2025/1/6 9:22:09 点击:

40

总产量

万吨

20

70

生猪

生猪出栏

万头

27.84

40

猪肉产量

万吨

2.2

3.2

家禽

家禽出栏

万羽

88

300

禽蛋产量

2256

3500

农产品质

量安全

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

%

98.3

99

“三品一标”认证面积[2]

万亩

30

50

农业产业化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

10

20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

亿元

6.5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数

176

300

农户入社率

%

21

30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

万亩

8.2

20

规模种植大户数量[3]

100

200

规模养殖场(区)数量

70

100

农业物质

装备条件

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18

23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20

24.5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4.23

30

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

%

44

54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0.3

1

户用沼气数量

万口

3.5

4

农业科

技应用

水稻单产

公斤/亩

518.7

550

油菜籽单产

公斤/亩

114

150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4]

万亩

1.2

3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9

99.5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

万亩

61

80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

万亩

<10

60

生猪年出栏率

%

110

130

农村实用人才

6014

11000

注:[1]第一产业增加值现状为2009年数据。[2]“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3]规模种植大户指户经营超过100亩。[4]高产创建示范面积包括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示范面积。

4.5实施步骤

4.5.1启动建设阶段

2011年,全面启动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治理坡耕地、完善坡面防护和小水源建设;重点做好2万亩大粒香稻米订单农业工作,大力开展水稻育秧棚建设,着力突破粮油机械化瓶颈;全面启动茶产业“四个提升”行动(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提升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程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启动建设2万亩现代辣椒农场,注重辣椒品种选育工作,加强与老干妈为龙头的辣椒加工企业的对接;率先建设石莲现代烟草单元,选择2个点启动烟土整治工程;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整合建设县级综合质检中心,新建乡镇农产品质检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制度。

同时,启动示范基地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设施蔬菜和工厂化育苗示范园建设,探索设施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现代茶园创建,探索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通过优质米示范基地建设,集成推广实用技术;通过烟菜设施共享示范基地建设,探索优化耕作模式;通过茶禽共生、林禽共生和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种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茶旅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探索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4.5.2稳步推进阶段

2012-2014年,水稻高产创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双低杂交油菜、油、蔬两用型油菜加快推广,村级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服务范围迅速扩大。继续推进茶产业“四个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湄潭翠芽”茶从农田到茶杯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中国茶城市场功能,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工型辣椒基地基本巩固,其它商品蔬菜基地加快建立。三大烤烟基地单元建设日臻完善,专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养殖方式加快转变,生猪标准化规模场(区)和茶园养鸡快速推进,生态养殖模式日益成熟。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业务用房和实验设备条件加快改善,现代种业、动植物保护、人才体系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

4.5.3全面提高阶段

2015年,适应山区特点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茶叶产量进入全国十强行列,中国茶城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新格局,品牌在全国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自有品牌进入市场的比重达到70%。水稻全程机械化加速推进,生产能力比规划实施前增加1万吨,产后烘干环节实现机械化;油菜突破机械化瓶颈,效益明显增加。加工型辣椒、夏秋喜凉蔬菜、冬春喜温蔬菜和茎叶花类蔬菜、名优特产蔬菜和山野菜、食用菌等五大蔬菜基地全面建成,力争进入全国辣椒十强县行列。烤烟三个基地单元建设更加完善,品质更加优良,并与其它作物实现资源共享。畜禽生态健康品牌效应开始凸现。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第五章主导产业规划

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为:稳定以优质稻和双低油菜为重点的粮油产业,全面提升茶产业链带动能力,培育以辣椒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做大以生猪和家禽为重点的畜禽产业,做精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农业,巩固以中华烟原料基地为重点的烤烟产业。

5.1粮油产业

5.1.1发展现状

湄潭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产粮大县,是列入《全国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的重点县和国家“双低”核不育杂交油菜科研示范基地。

一、生产规模

201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23.25万亩,平均亩产518.71公斤,产量12.06万吨。常年油菜播种面积18万亩,平均亩产126公斤,产量2万吨以上。2010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区亩产达到737.9公斤,油菜籽高产创建项目区亩产达到181.75公斤水平,增产潜力大。

二、品质

湄潭茅坝米在明嘉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奉朝廷,故称“茅贡米”,被竺可桢誉为“黔中之宝”,当地所产大粒香品系稻米于2010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优质稻种植面积为20.5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88.2%,湄潭优质稻米在全省高档米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0%。湄潭县“双低”核不育杂交油菜种植面积18.22万亩,占全县油菜籽种植面积的比例为98.3%。

三、产业化

粮油产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一家(茅贡米业),市级龙头企业两家(天利达植物油厂和永隆植物油厂)。全县水稻和油菜籽年加工能力分别为5万吨和2万吨。加工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模式带动了全县水稻和油菜籽生产,订单生产优质稻1万亩、油菜籽2万亩。“茅贡”商标2006年获“贵州省著名商标”,“茅贡”牌大粒香米2003年—2007年连续五届获“中国稻米博览会十大金奖大米”荣誉,“天利达”牌植物油被评为“全国放心油”。

四、问题

粮油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还很低,高标准农田只占全部农田的43%,尚有26.55万亩中低产田、土有待改造。二是机械化率低,全县粮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1%,特别是水稻机械化插秧率只有7.5%,稻谷产后烘干能力不足。三是社会化服务不足,病虫害综合防控难度大。缺少公益性质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和水稻工厂化育苗设施,水稻机插技术推广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未全面铺开,水稻稻瘟病防治难度大。四是油料效益偏低,生产呈萎缩态势,大面积水田成为冬闲田,未得到有效利用。

5.1.2发展目标

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将湄潭打造成为西南地区著名的优质粮油生产与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24万亩,亩产达到550公斤,产量达到13万吨;油菜籽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亩产达到150公斤,产量达到3万吨。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9.5%,“双低”油菜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5.1.3发展重点

一、稳定粮油播种面积

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灌溉水源工程建设,建设完善灌排渠道,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修建完善机耕道路,实现农田旱涝保收,提高粮田生产能力。通过品种改良,提高油菜产量和含油率,重点发展油蔬兼用型油菜,在油菜上采摘菜苔,千方百计提高效益。做大做强“茅贡米业”,挖掘大米加工副产品潜力,开发米胚油生产线,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订单农业发展,调动农民种植水稻和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籽的积极性。

二、着力突破机械化瓶颈

积极开展机耕、机插、植保、机收、烘干、精米加工等农机“一条龙”服务,大力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加强农田整治和农村机耕道路、农机场库棚、中小型农村机电提排灌设施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积极发展适合丘陵山地的田间耕整机、步进式插秧机、中小型联合收割机等,解决山地和小田块机械化装备问题。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开展跨区作业、承包作业,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针对播种薄弱环节,推广育秧大棚和软盘育秧技术,推动人工育秧向机械育秧转变,由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和统一供秧转变。大力发展种子加工、高效精密施药、产地烘干等机械化技术,推动生产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认真开展农机具选型推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安全监理、维修服务等工作,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整乡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集成推广使用粮油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粮油种植水平,节本增效。引进优质、高产、抗性较好的水稻品种,增施有机肥料,施用配方肥,推广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源利用,提高地力。推广工厂化水稻旱育秧技术、“三水三湿一干”的灌溉技术(寸水插秧、寸水施肥除草治虫、寸水孕穗开花、湿润水分蘖、湿润水灌浆结实、够苗排水干田控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田间管理。选用高油、高产品种,继续推广双低杂交油菜。

四、示范推广统防统治

在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开展集中统防联治。组建农作物病虫害机防队,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控效果,减少农药施用。针对当地优质稻多发的稻瘟病,制定统一防控计划,采取统防统治。争取把湄潭建设成为国家水稻育种稻瘟病抗性鉴定基地。

五、稳步推广稻鱼共生模式

利用与浙江大学合作实施的“稻鱼共生系统-浙江青田田鱼”项目的成熟技术成果,大力发展稻田养殖青田鱼。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面试热点:森林生态银行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最新图文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生物多样性为何在这里成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