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农业,包括赏茶、摘茶、制茶、品茶在内的休闲产业链,投资200万元。
茶禽共生示范基地发展1000亩茶园生态养鸡,投资200万元。
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发展5000亩青田鱼,加固田埂和修建标准化鱼凼,建设青田鱼鱼种场,投资500万元。
优质米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检测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00万元。
烟菜设施共享示范基地建设烟—菜轮作套种示范基地2000亩,开展烟草烘房和育苗工场的维护与高效利用,投资400万元。
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
9.1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建设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县人民政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指导协调,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统筹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与突出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各级干部要组织办示范点(县、乡、村),科技干部带薪带职领办现代农业,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9.2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支持。同时,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县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基金。积极推进政府强农惠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各部门在涉农投资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和衔接,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改、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项目向现代农业倾斜,把资金向茶叶、粮食等主导产业倾斜。
9.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采取培育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引导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建立基地、兴办项目。积极开展资本运作,争取1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上市。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费用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确保市级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用地需求。做大担保平台,开展金融机构、农业担保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合作,探索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完善理赔制度。
9.4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乡村组织服务的基础上,扶持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各类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服务中心。推进跨行业、跨区域发展,扩大组织的规模和覆盖面,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开放性。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创新龙头企业信贷担保方式,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高产创建、标准化创建、统防统治、动物防疫、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经费。实施农业重大技术补贴政策,采取物化补贴方式,推广一批对稳产增产、节本增效或防灾减损效果显著的重大技术。
9.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黔委厅字(2009)44号《印发<关于支持湄潭试验区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三大任务”(以土地制度建设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课题抓试验,依托改革促发展。以盘活农村土地产权、房屋产权、林权,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为核心,以配套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农村存量资产盘活变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进程。
土地制度改革坚决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既要节约又要集约用地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根据“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大农村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房屋等资源确权、登记、颁证力度,通过“产权证”进一步还权赋能,使之成为资本可以流通;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林地、房屋产值评估体系,从法律或政策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在金融部门可抵押,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融资变现,更大量地释放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从县到乡村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将土地流转市场化,在县域范围内打破地域界限,允许土地在权属明确、四至界限清楚的情况下,在土地市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流转交易,促进城乡资本的互助流通。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加大“信用县和信用乡镇”的创建力度,建立创建的长效良性机制,实施授信额度提高、授信利息降低、简化担保程序、信贷业务快捷的金融措施;立足“三农”发展需求,建立功能齐全、机构优化、服务优质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开办中、长期信贷业务,开发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担保方式。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农保体系。
9.6建立工作激励机制
用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让那些敢改、先改、会改和改得成功、试出经验的单位和个人受表扬、受鼓励、受支持、受重用,激励干事创业,营造争先氛围。引导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鼓励机关、事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各类创业人才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高效农业基地等。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对运作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补贴,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全省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实行重奖,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办人、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技改项目实行财政贴息等,促进农村土地改革、科技推广、企业发展、品牌推介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协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