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贵州省湄潭县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
前言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湄潭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国产粮大县、产茶重点县、“菜篮子”产品生产优势县,理应率先发展、做出示范。
为高标准规划示范区建设,湄潭县委县政府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本规划。规划组先后进行了三次实地调研,与湄潭县干部群众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认真分析。规划提出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为:稳定以优质稻和双低油菜为重点的粮油产业,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以辣椒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做大以生猪和家禽为重点的畜禽产业,做精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农业,巩固以中华烟原料基地为重点的烤烟产业。
根据湄潭实际,规划提出率先建设现代茶园、高标准农田、设施蔬菜与工厂化育苗、现代辣椒农场、循环农业、观光农业、茶禽共生、稻鱼共生、优质米、烟菜设施共享等十个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制,探索符合山区特点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规划提出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工程、“菜篮子”建设工程、循环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现代种业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十大工程,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组织实施规划为契机,广泛动员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探索、务实推进,争取建设成为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区和西部特色农业的样板区!
第一章规划背景、意义和依据
1.1背景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从2009年11月开始,农业部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在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地区优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强调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规模范围合理、主导产业清晰、先进性突出、整乡整县推进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科技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建成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近年来,贵州省湄潭县在缺乏能源矿产基础、缺乏大工业产业支撑、缺乏大城市依托带动的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产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2010年8月经农业部认定成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了更好地建设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了把“黔北粮仓”建设成“黔北钱仓”,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意义
加快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将为探索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做出示范,加快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1.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
8.《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9.《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
10.《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11.《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12.《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14.《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15.《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16.《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
17.《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18.《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19.《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6—2020年)》
20.《湄潭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4规划范围及规划期
1.4.1规划范围
湄潭县全境,包括所辖9镇6乡,即湄江镇、永兴镇、复兴镇、马山镇、鱼泉镇、黄家坝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西河乡、洗马乡、新南乡、石莲乡、抄乐乡、天城乡,总面积1845平方公里。
1.4.2规划期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二章概况
2.1区位状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县境东西狭窄,南北修长,南北长96.5公里,东西最宽处29.5公里。东与凤冈县毗邻,南与余庆县、瓮安县接壤,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北与正安县、绥阳县临界。湄潭县城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距遵义市区74公里,距重庆市3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于境内,为黔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2.2自然状况
湄潭属黔北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处大娄山东南侧,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北两端突起。全县以丘陵为主,坝地和山地次之,兼有少量的丘原和台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5.7%、22.7%、14.2%、3.2%和4.2%。一般海拔高度为800—1000米,最高海拔1556米,最低海拔460.8米。
湄潭气候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立体气候与小区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9℃,活动积温为4582.5℃,有效积温为2292.5℃,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无霜期28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35毫米,其中作物生长期(4-9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年平均日照时数116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6%,年总辐射量3488兆焦耳/平方米。
湄潭县水资源年平均径流总量9.65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2.4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05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湄江河,流域面积24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6.3立方米/秒,河长114公里,还有鱼泉河、团林河、芦塘河等30余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县有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潮土5个土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9.1%、34.3%、14.8%、1.9%、0.03%。
2.3经济状况
2009年,湄潭县总人口4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占87%;从业人员27.1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6.4万人,占61%,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农村人口从业人员2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6.2万人,本地非农就业人员3.3万人,外出务工7.9万人。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3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第一、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7.7亿元、5.5亿元、12.2亿元,比例为31.4:24.0:4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增加值4.26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8元。2004年率先启动建设了全省第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2009年实现产值5亿元,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农民增收的切入点。
2.4农业发展状况
湄潭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农村改革的先行地,1987年被列入全国10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其首创的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经验被写入199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并在全国得以推广。2000年底,湄潭试验区又承接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验课题,探索了“均衡减负、户户减负”的改革措施。目前,湄潭试验区正以土地制度建设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56.7%,林地面积160万亩,2009年,湄潭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6亿元,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亿元、0.28亿元、2.86亿元、0.2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71.4%、2.2%、22.7%和1.6%。
2.4.1生产条件
湄潭地处湄凤余大(2)型灌区,有水库29座,其中:中型2座,小I型水库6座,小II型水库21座,山塘362口,总库容9948万立方米;有旱地灌溉蓄水池1864口,总容积19.3万立方米;水轮泵108处、提灌站202处,灌溉渠道3630公里、灌溉管网669公里。全县耕地总面积48万亩,其中:水田28.8万亩、旱地17.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5.54万亩,机电排灌面积3.3万亩。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24.23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各类农机具118929台,其中拖拉机2640台。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12522吨,农用塑料膜使用量427吨,农用柴油使用量1101吨,农药使用量766吨。全县共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4个,养殖小区56个,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3.5万户。
2.4.2主导产业
湄潭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是贵州茶叶第一县,拥有贵州省茶叶科技园区和省级茶叶科研机构。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32.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6.5万亩,茶叶产量1.5万吨,以全省12%的投产茶园面积产出了全省26%的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03%,产值达6.16亿元。优质稻基地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12万吨,年产值达4.5亿元,“茅贡”牌优质大米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油菜播种面积18万亩,产量2.1万吨。湄潭是中华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合作建立的申湄烟草基地年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0.85万吨,年实现产值1.27亿元。蔬菜播种面积24万亩,复种指数为147%,产量20万吨。肉类总产量2.68万吨,禽蛋产量2256吨;年出栏生猪27万头,猪肉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