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快照热点 > 湄潭县 > 正文

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

2025/1/6 9:22:09 点击:
瑞高速沿线蔬菜产业带,产业规模效应将明显增强。

5.3.1发展现状

一、发展规模

201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4.62万亩,复种指数为245%,产量约20万吨,产值4.4亿元。主打产品为辣椒,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主要品种为小米辣椒、团子椒、朝天椒、七星椒和菜椒等。大白菜、茄子、萝卜、甘蓝、番茄也有一定规模,种植面积均超过5000亩(详见下表)。全县蔬菜通过有机认证基地1个,面积100亩;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5500亩。

表5-12010年湄潭县主要蔬菜品种生产规模

蔬菜品种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辣椒

10.2

5.31

大白菜

1.5

2.53

茄子

0.87

1.05

萝卜

0.85

2.13

甘蓝

0.75

1.92

番茄

0.68

1.43

黄瓜

0.45

0.81

西甜瓜

0.4

1.4

豇豆

0.32

0.58

大蒜

0.2

0.12

胡萝卜

0.1

0.18

二、产业化状况

全县现有两家以辣椒制品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其中,茯莹食品公司以生产泡椒为主,年消耗辣椒约5000吨;健强食品公司以生产风味泡椒和辣椒卤菜为主,年消耗辣椒约5000吨。有“山里人”泡椒和“人三碗”辣椒酱2个食品品牌。

三、问题

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种植分散,集中连片超过1000亩的蔬菜基地只有2个,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设施蔬菜发展滞后,相关的育苗大棚、保护地栽培大棚、必要的农机具都较为缺乏。二是产销对接程度低。登记在册的蔬菜专业销售市场有3个,但规模都非常小;缺乏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主要蔬菜品种每隔2-3年就会经历一次较大的价格波动,滞销严重时农户只能被动地将蔬菜作为饲料处理。

5.3.2发展目标

培育壮大以辣椒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力争到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复种指数为245%,其中辣椒播种面积15万亩;总产量达到70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有机、绿色蔬菜认证数量达到4个以上,基地面积达到2500亩以上,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流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产销联结机制基本建立。

一、培育规模化辣椒基地

立足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依靠龙头带动,扶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加工专用化辣椒基地,力争进入全国辣椒十强县行列。启动建设2万亩现代辣椒农场。大力发展辣椒育苗大棚,注重辣椒品种选育工作。加强生产基地与以老干妈为龙头的辣椒加工企业的对接,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适应辣椒加工业发展。在产地配置干椒烘房和泡椒保鲜库。通过培育和引进加工企业,加快发展辣椒加工业,重点发展辣椒风味食品(以油辣椒制品、辣椒发酵制品、辣椒休闲食品为主)、辣椒生化产品(以辣椒红色素为主)、辣椒干制品等。

二、丰富商品蔬菜供应品种

建设工厂化育苗基地,推广大棚育苗和地膜覆盖栽培,加强优质蔬菜品种和新特优品种的引进推广。开展品比和播期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栽培品种。利用烤烟轮作套种的要求,在鱼泉、洗马、西河、抄乐、复兴等乡镇发展烟叶前茬蔬菜基地,加大蒜套烟推广力度,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开展圆白菜、茎用芥菜等试种。利用海拔、自然气候条件,发展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折耳根、大白姜、菊芋、魔芋、韭黄等珍稀特蔬菜。

三、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针对湄潭蔬菜产业发展启动较晚的实际情况,加强县果蔬站技术示范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蔬菜科技队伍,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标准园创建工作,全面落实田间管理档案、菜田登记管理、生产资料专供和登记备案、产品质量抽检等标准化生产制度,大力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虫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沼渣沼液等无害化施肥技术,示范带动全县蔬菜基地提高标准化水平。把蔬菜基地建设与“四在农家”创建紧密结合,走“猪—沼—菜”模式的循环经济之路。

四、加强产销对接

重点面向重庆、贵阳、遵义等地市民的餐桌子、菜篮子,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引导农民发展适销蔬菜。采取合同订购、产销挂钩、批发商或企业联营等多种形式,密切产销联系。培养营销大户,建立蔬菜专业产销协会,加强“农超对接”。重视蔬菜采后优质商品化处理,建设预冷→加工分级包装→冷藏运输→批发市场→消费者的“冷链”,保持蔬菜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提高蔬菜加工配送水平,实现加工配送的社会化和连锁经营,重点打造“黔椒”和“大娄山”蔬菜品牌。

5.3.4区域布局

围绕326国道和204省道重点打造加工型辣椒、夏秋喜凉蔬菜、冬春喜温蔬菜和茎叶花类蔬菜、名优特产蔬菜和山野菜、食用菌等五大产业带。

——加工型辣椒产业带:以复兴、永兴、天城、兴隆为重点。

——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以冼马、鱼泉、马山、高台、茅坪、新南为重点。

——冬春喜温蔬菜和茎叶花类蔬菜产业带:以湄江、黄家坝、天城、永兴、兴隆为重点。

——名优特产蔬菜和山野菜产业带:以湄江、天城、兴隆、鱼泉、冼马为重点。

——食用菌产业带:以兴隆、湄江、黄家坝为重点。

5.4畜禽产业

湄潭县生态环境良好,畜禽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发展以生猪和家禽为重点的畜禽产业,对于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4.1现状与问题

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27.84万头,年末存栏26.29万头,生猪出栏率为110%,猪肉产量2.2万吨,出笼家禽88万羽,禽蛋产量2256吨。

二、质量状况

湄潭是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和贵州省无公害生猪产地。自全县畜产品及畜禽养殖投入品监测工作实施以来,例行监测的所有样品均未检出违禁药物,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100%。

三、养殖方式

畜禽养殖方式正处于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型期。全县建有规模化养殖场14个,养殖小区56个,养殖大户7609户。

四、服务体系

全县已建成2个瘦肉型生猪良种扩繁场,1个年提供4万份精液的良种猪精液供应站,每个乡镇设有精液配送点。15个乡镇兽医站都配备了冰箱、疫苗冷藏箱,部分乡镇兽医站还配备了冷冻柜、冷藏柜、扑杀器、消毒设施;重大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

五、废弃物处理

全县已建成500立方中温发酵大中型沼气工程1个,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池13个,农村户用沼气池3.5万户,并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发展“粮-猪-沼-茶(蔬、果、草)”循环农业。

六、问题

湄潭县畜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散养比重大,规模化养殖比例仅占28%,标准化程度较低,生产水平低,生猪出栏率仅为110%。二是产业服务仍显不足,良种化水平低,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仅30%,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三是产业化发展缓慢,畜产品屠宰加工能力不足,且无知名品牌。四是种养结合不紧密,生态优势未充分发挥。五是畜禽的良种孵化的问题,良种场数量少,良繁体系不完善。

5.4.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实现畜禽产业布局合理、品质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生猪年出栏量达到40万头,出栏率达到130%,猪肉产量3.2万吨;家禽出笼达170万羽,禽蛋产量3500吨;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0%,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70%,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

5.4.3发展重点

一、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养殖

培育养殖大户,发展养殖专业村、专业乡,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活动,对养殖场(小区)实施“六统一”,即统一粉刷墙壁、统一场区绿化、统一配置消毒设备、统一安装监控可视系统、统一档案资料、统一粪污处理设施,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六化”标准,即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

二、加快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在秋冬季节利用茶园发展养禽业,推广茶禽共生养殖模式,提高生态畜牧业比重。遵循种养结合与清洁生产的原则,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大力推广“猪—沼—稻(茶、菜)”循环农业模式。

三、提升良种供应保障能力

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联系紧密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黔北黑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种鸭基地建设。加强对种畜禽饲养人员和人工授精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种畜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种畜监管工作逐步向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提升动物防疫保障能力

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村级兽医室建设,稳定防疫员队伍。完善强制免疫制度,健全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情的报告和认定制度。严格规范养殖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流通环节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及动物产品卫生监督执法等力度,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5.4.4区域布局

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发展基础、市场潜力等因素,规划天城、抄乐、洗马、复兴、兴隆、黄家坝为畜禽养殖重点发展区。

5.5休闲观光农业

湄潭地处“重庆—遵义—梵净山—张家界”黄金旅游线上,并通过贵遵高速和遵渝高速融入重庆市、贵阳市客源市场辐射圈层内,随着杭州—瑞丽高速公路的开通和遵义新舟机场的启用,其区位优势更加显现。

5.5.1发展现状

湄潭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以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为教育基地的红军长征文化,以浙大西迁馆为载体的浙大西迁文化,以坡屋顶、红柱子、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等建筑语言为特色的“黔北民居”,还拥有万顷碧波的中国茶海、风光旖旎的百里湄江、层峦叠嶂的仙谷山、万紫千红的桃花江,鬼斧神工的天生桥、郁郁葱葱的省级森林公园、有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壶,融茶文化、浙大文化、长征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一体。

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湄潭山川更加秀丽,为湄潭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加上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黔北民居”建筑风格的展示,围绕茶区打造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已具雏形。目前,“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景区和“茶海生态园”景区已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并名列“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发展乡村农家乐、度假村120家,初步建成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12个,其中核桃坝、龙凤两个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桃花江田园休闲度假区是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2亿元。

总体而言,湄潭休闲观光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道路等级不高,路况不佳,接待条件有限;旅游产品不丰富,仅以吃农家饭为主,缺乏现代农业展示等项目;旅游线路还没有稳定对接,旅客客源还较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能力有限。

5.5.2发展目标

按照“中国茶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面试热点:森林生态银行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最新图文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生物多样性为何在这里成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