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快照热点 > 湄潭县 > 正文

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

2025/1/6 9:22:09 点击:
强稻田青田鱼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示范辐射带动稻鱼共生产业发展,减少水稻虫害和农药的施放量,提升水稻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5.1.4区域布局

——核心区。以湄江河中上游为轴心,涉及6个乡镇26个村,包括永兴镇的永兴桥、茅坝、流河渡、德隆、永兴农场;复兴镇的复兴、两路口、杨家坪、七里坝;湄江镇的兰江、鸡场河、龙泉、新街、金花;黄家坝镇的官堰、合同、民建、大寨、沙坝等;兴隆镇的兴隆、龙凤、水涯子、太平;天城乡的皂角桥、天城、星联。

——辐射区。涉及6个乡镇14个村,包括鱼泉镇的新石、鱼合;马山镇的清江、新建、工农;高台镇的台江、陶仪;洗马乡的杨家山、团结、梅子坝;西河乡的西河、西坪;抄乐乡的落花屯、群星。

5.2茶产业

5.2.1发展现状

湄潭是贵州第一茶业大县,其土壤多呈酸性,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硒、锌、锶等微量元素,气候、地理等环境条件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湄潭茶产业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获得“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特色产茶县”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确定的118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境内有万亩国营茶场和省茶叶研究所(前身为建立于1939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201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32.5万亩、投产茶园16.5万亩,茶叶总产量1.5万吨,占全国的1.03%,总产值6.16亿元。

一、生产情况

现有茶园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118个村6万多农户(茶场),面积较大的乡镇有永兴(4.8万亩)、复兴(3.8万亩)、兴隆(4.1万亩)等。无性系良种茶园占97%,远高于42%的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栽培的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湄潭苔茶系列等。现有育苗面积1600亩,可出茶苗2.46亿株,其中福鼎大白茶1.62亿株,黔湄系列大叶种茶苗0.84亿株。全县认定无公害茶园1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有机茶园3.5万亩,其中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永兴镇中华村基地是全国首批819个园艺作物标准园之一。2010年,全县产春茶4947吨,夏茶3909吨,秋茶6205吨,分别占总产量的32.8%、25.9%、41.2%;名优茶3168.8吨,占总产量的21%。

二、市场销售

位于县城的西南茶城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我国西南地区茶叶交易集散中心之一,产品辐射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11个省(市),2003年被认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2010年交易量2800吨,交易额3.92亿元。分布在茶区的茶青交易市场共19个,年交易茶青10130吨,交易额1.62亿元。全县茶叶收购、批发、零售的经营户80家,其中县城67家,永兴镇13家,年收购、销售各类茶产品7890吨,销售收入4.22亿元。在地级以上城市已开辟“湄潭翠芽”专卖店218家,其中省内142家,省外76家,全年销售收入1.09亿元。省外市场主要通过广西横县、安徽峨桥、江苏溧阳和山东济南等茶叶专业市场销售,珠茶、湄茶主要经上海、浙江出口。

三、加工情况

全县有茶叶企业、个体加工户329家,其中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个体加工户281家,共拥有固定资产2.72亿元,年生产能力1.6万吨。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2家。全县有46家企业通过QS认证,15家企业通过ISO认证,12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6家企业(合作社)通过有机茶认证,1家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通过有机茶专柜认证。主要加工品产量为:湄潭翠芽茶630吨,贵州针茶1008吨,毛尖、毛峰茶689吨,红茶841.6吨,大宗炒(烘、晒)青绿茶11893吨,茶籽油700吨,茶多酚160吨。

四、品牌

全县有茶叶商标近140余个,主要有扁形名优绿茶、针形绿茶和条形名优红茶等三大类主打产品。倾力打造的“湄潭翠芽”创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其冲水后直立性强、滋味醇和香高持久、色泽翠绿、观赏性较高等特点而著称,采用湄潭苔茶、福鼎大白茶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加工而成,近百次获国内外名优茶大奖,其中48次获国家级金奖,2005年7月发布实施地方标准,2010年名列贵州十大名茶、五大名茶之首,已成功完成证明商标注册,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公用品牌价值达7.69亿元。此外,“遵义红”、“遵义曲毫”、“贵州针”等品牌已启动注册。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园基地标准化水平低。部分茶园地力较为贫瘠,存在茶树老化问题,产量偏低;茶叶基地以农户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科学管理意识有待加强;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实施标准化力度尚待加强,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茶叶加工企业普遍缺乏专用化原料基地。二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现有西南茶城已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亟待新建集交易、文化、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目前的茶叶交易方式比较落后,方式单一,信息化现代手段应用较少。三是加工企业实力不强。茶叶企业生产规模小,联结基地的能力不强,制约茶产业的迅猛发展。湄潭茶叶产量居全国第18位,但2010年没有一家营业额名列全国百强的茶叶企业。到2015年全县将建成40万亩茶园,并将全面进入投产至盛产期,现有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四是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商业品牌。缺乏强有力的营销企业和营销队伍,市场竞争力不强,基本上处于“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的境地,目前大部分茶叶产品主要还是靠贴牌入市,以自有品牌进入终端市场的比例不超过10%。

5.2.2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产值翻番,达到16.5亿元。标准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有机茶园达到10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达到20万亩,无公害茶园达到40万亩。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茶青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异地新建中国茶城,“湄潭翠芽”专卖店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形成茶系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善服务体系,实现贴牌生产向品牌的跨越,成为贵州茶业产业排头兵,引领黔茶发展。

5.2.3发展重点

一、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

严格执行“湄潭翠芽茶”地方标准(Db52/478-2005),并在茶苗培育、生产栽培、肥料农药施用、产品加工、检验检测、包装、贮运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湄潭翠芽茶”从农田到茶杯的质量标准体系。依托省茶科所,建立“湄潭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地方性优良茶树品种,实行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打造茶叶无性系良种苗木基地。积极开展国家级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力争标准茶园单产干毛茶达到每亩名优茶30公斤以上,大宗茶180公斤以上。新建标准化茶园5万亩,改造3万亩老茶园为生态茶园,达到园成片、路成方、渠相通、沟成网、雨能排、旱能灌、产量高、质量好的目标。加强茶园管理,扩大茶、树间种,增加茶品质,涵养土壤;鼓励鸡鹅进茶园,减少虫害,控制杂草,增加有机肥料,不断提高茶园土壤肥力,进而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大力发展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先进且无害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引导茶农不施或少施化学农药,坚决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全程质量监管,推行可追溯制度,切实保障上市茶叶的质量安全。针对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工采摘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推广普及大宗茶机械化采摘的同时,加快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设备的应用速度,大力鼓励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开发,加快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二、提升市场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基地—茶青交易市场—加工企业—中国茶城—省内外市场”的网络体系。抢抓全省建设500万亩茶叶基地和全市打造100万亩茶海的发展机遇,新建中国茶城,加强软硬件建设,吸引外地客商到湄潭采购茶叶。至2015年,中国茶城吞吐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交易额达到20亿元以上。建立网络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和网上交易业务。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按照每1万亩茶园建设一个茶青专业交易市场的标准,使茶农采摘的鲜青都能在半个小时内进入市场交易。积极开辟外销渠道,在全国各大城市和知名的茶叶交易市场广泛开辟销售渠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建立品牌专卖,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湄潭翠芽”品牌专卖店,在北京、上海、重庆等重点城市开设旗舰店20个。鼓励有资质生产“湄潭翠芽”的企业扩大营销渠道,开设茶馆、茶楼、超市专柜和城市专卖店,建立销售网站,培育“委托代理商”队伍,增加销售渠道和收入。

三、提升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

延长茶叶的产业链,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引导上下游企业进入,促进企业集聚。以兰馨、栗香、盛兴、茗茶、湄江印象、天泰、陆圣康源等规模企业为基础,依托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充分发挥现有品牌、技术、原料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打造绿茶、红茶、出口茶等茶产品深加工茶业集团,实现一家以上规模企业上市。强力推行加工工艺清洁化,重点发展“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等品牌及茶多酚、茶叶籽油等系列产品。鼓励企业开展茶叶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加速低档茶的开发利用。扶持企业发展针对俄罗斯、非洲及东盟等国外市场的外销茶以及针对国内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

四、提高品牌影响力

政府搭建宣传平台,打造公共品牌,支持企业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渠道品牌和服务品牌。规范管理“湄潭翠芽”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加工工艺、包装监制、宣传推介。在宣传推介上,探索“政府搭台、协会组织、产销结合、联合推介”的模式,重点放在湄潭茶主销区和建有“遵义•湄潭优质特产”旗舰店的城市举行。推介广告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品牌推介,加大省级以上电视台“湄潭翠芽”广告投放力度,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高度重视会展经济,打好生态牌,做好茶文章,支持企业参加“中茶杯”、“中绿杯”和国际名茶评比活动,奖励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扩大湄潭茶的无形资产。

五、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

5.2.4区域布局

全县重点打造5条茶叶产业带、100个基地,主要涉及西河、马山、洗马、复兴、永兴、天城、湄江、兴隆、抄乐、黄家坝和鱼泉等11个乡镇。

一、清江茶叶产业带

从洗马至马山到西河。包括洗马、马山、西河三个乡镇范围内的46个基地,规划面积8万亩。

二、湄江湖茶叶产业带

从湄江(双江)经永兴至复兴(湄江湖)。包括湄江(双江)、鱼泉(金桥)、永兴(除德隆外)和复兴四个乡镇的60个基地,规划面积12万亩。

三、核桃坝茶叶产业带

包括湄江(除双江、兰江外)、永兴(德隆)、兴隆(龙凤、太平)和天城四个乡镇的43个基地,面积7万亩。

四、云贵山茶叶产业带

从湄江(兰江)经兴隆(云贵山)、抄乐至兴隆(红坪)。包括湄江(兰江)、抄乐、兴隆(除龙凤、太平外)三个乡镇的62个基地,规划面积9万亩。

五、仙谷山茶叶产业带

包括鱼泉、黄家坝二个乡镇的8个基地,规划面积2万亩。

5.3蔬菜产业

湄潭发展蔬菜产业具有较多的有利因素:一是我国蔬菜生产格局正由大中城市郊区向农区转移;二是湄潭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温和,适宜多种蔬菜生长;三是贵州辣椒及其制品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湄潭作为加工型辣椒主产县,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老干妈”加工厂的入驻将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四是“杭瑞”高速即将开通,往东部外销市场的运输条件将显著改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且贵州省正重点建设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面试热点:森林生态银行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最新图文
甘孜州道孚县:执纪问廉进帐篷,问好民生“关键事”
“云端”普法,直播带“法”
生物多样性为何在这里成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