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快照热点 > 郊区 > 正文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5/8/19 17:31:35 浏览:

展立体绿化,以新建公共建筑屋顶绿化为重点,建设150公顷立体绿化,并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有重点地推进林业建设工程。建设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通道防护林、防污染隔离林、生态片林等林地15万亩。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发展“四旁”林(村旁林、水旁林、路旁林、宅旁林)和农田林网,实施四旁绿化5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5%。

全面提高绿化林业管理水平。加强资源监测,实施生态定位监测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绿化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智能化林火监测预警体系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提高绿地林地养护质量,加强行业管理,落实绿化林业长效管理机制。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优化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重点推进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九段沙湿地、中华鲟、大小金山岛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拓展生物多样性基础生态空间。初步形成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具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栖息地网络。引进和推广多种技术措施,促进野生种群及数量恢复和生境重建。配合青草沙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长兴岛和横沙岛的湿地保护。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继续推进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建立健全滩涂湿地管理体系。建立滩涂湿地跟踪监测制度,定期开展湿地生态评估。建立对滩涂湿地开发利用及用途变更的审批管理程序,并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在长江口、杭州湾各片滩涂促淤圈围时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补偿,保护野生鱼类洄游通道和繁殖场所,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实施淀山湖湿地保护、恢复和重建一期工程。自然湿地保有率维持在30%以上。

加强生态环境评估。开展全市生态环境调查评估,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提出缓解对策。启动生态观测试点,开展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3.继续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

严格实施《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逐步完善崇明岛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建设,稳步建设世界级生态岛。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崇明岛上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进一步完善“两片、四厂”的污水集中处理格局,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快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城桥镇噪声重点控制区建设。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导向和布局指南,确定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类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示范点,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创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一批农业旅游精品观光点。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城镇公共绿地和生态公益林、涵养林等林地建设。建设崇明岛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编制生态岛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规划,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构建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湿地开发生态影响和环境效益的预评估。建立崇明岛水鸟补充栖息地和季节性栖息地。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落实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和框架协议的要求,实施本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健康海洋上海“十二五”行动计划,开展陆源入海污染控制、海上污染控制、港口污染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潜在风险控制,开展水生物增殖放流、海岸生态修复、海底碳汇示范牧场建设和侵蚀海岸修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到2015年,海洋功能区水质呈逐渐好转趋势,海洋环境灾害得到有效监控,近海海域生态环境逐步修复。

(七)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处理

1.持续加强辐射污染防治

完善辐射管理体制和机制。理顺部门间、市和区(县)间的职责分工,逐步构建完善的辐射污染防治和监管体系。完善放射源移动探伤与辐照行业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开展移动放射源探伤单位准入门槛、辐照源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强化辐射监管与应急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核技术利用单位信息库,建立统一的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网,建设辐射安全许可证网上办理渠道。强化执法监管和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满足应对两处发生辐射事故的监测与处置要求。

加强电磁污染预防。开展“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引导新建的输变电设施合理布局;对现有大型广播发射设施进行电磁环境质量调查,并按有关规定划定影响范围,向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提出合理建议。开展现有无线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2.进一步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制定《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强化城市噪声监控体系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修订、完善“上海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

着力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新建、改扩建交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噪声污染严重、群众投诉多的铁路、轨道交通和主要道路沿线区域,加大噪声治理力度。着重开展交通噪声控制实用技术及其评估指标的开发与推广。

稳步推进工业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新项目审批和执法监管,强化工业噪声污染源头控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控制噪声污染。做好新工业区和已撤销工业区的建设时序规划,防止“新厂老邻居、老厂新邻居”噪声污染问题的产生。

努力减少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指导和监管,规范文明施工。推进建筑施工的噪声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执法,完善执法手段。

积极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研发能力。推进噪声环境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增强工业、交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能力。

此外,继续推进安静居住小区和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试点开展噪声地图绘制工作,指导环境噪声达标区长效管理工作。

3.逐步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

研究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和特征污染物排放限制地方标准、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技术规范研究,逐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地方立法,研究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和土壤修复资金等筹措机制。

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人口密集的城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域、水源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区等实行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对加油站、燃煤电力、化工、农业等重点行业实施最严格环境监管要求。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基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污染场地修复设施设备和土壤污染应急处置装备,建立和完善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实施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示范。对受污染的农田土壤、搬迁企业污染场地等进行治理修复,道路两旁一定范围受污染土壤转性种绿化,积累技术经验后予以示范推广。

4.启动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推进温室气体和传统污染物协同减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增加碳汇能力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启动实施燃煤总量控制和重点行业用能总量控制等措施,确保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

逐步提升本市温室气体监测监管能力。编制并定期更新上海市温室气体清单,建立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账户,推进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申报试点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市碳排放监测、评估和考核三大体系。

推进低碳发展试点和跟踪评估。充分发挥“低碳世博”后续效应,鼓励不同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低碳发展试点,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碳足迹评估试点,对新建工业项目开展低碳评估,设立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开展低碳体系、低碳产品的认证试点等工作。

5.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进一步开展重金属产生和排放的测算调查,完善全市重金属排放清单。加强污染源监管,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加大污染源综合防治力度,大力推进重金属资源化利用,制定重点行业重金属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支持政策,所有重金属企业每两年完成一轮清洁生产审核。

6.逐步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

开展新兴、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及其健康早期效应研究。提高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监测水平,建设pOps环境分析实验室。开展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清单、通量、来源研究,建设全市pOps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地区特点,开展区域pOps等有毒有害污染物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试点并推进pOps污染控制。建立二恶英污染控制试点工程,探索二恶英控制的技术途径,总结有效经验并逐步推广。实施已识别pOps废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置。

加强pOps控制标准研究及技术研发。积极开展国内外pOps污染防治标准及对策研究,制定地方相关标准。制定重点行业二恶英削减和控制技术政策,推广最佳可行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

专栏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环境激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2001年,为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国际社会共同缔结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包括灭蚁灵、滴滴涕、呋喃、二恶英、异狄氏剂、艾氏剂、氯丹、狄氏剂、七氯、六氯化苯、多氯联苯、毒沙芬等。中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该公约。

环境激素:指非动物(人)体内产生的会干扰动物与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它们会对生物的正常行为及生殖、发育相关的正常激素的合成、储存、分泌、体内输送、结合及清除等过程产生妨碍作用。常见的环境激素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双酚A、二恶英、多环芳烃、有机锡、汞、铅、多氯联苯、壬基酚、己烯雌酚等。

7.加强环境激素预防控制

继续深入开展环境激素本底调查,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等重要的环境激素点源开展污染源调查、环境本底调查和生物本底调查。针对上海市主要水源地开展环境激素的监测评价研究,建立水源地环境激素评价管理体系。

(八)重点工程项目实施

为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需调动各方面资源,集中全社会力量,重点实施水环境保护等八大领域的重点工程。根据初步测算,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总额约为1700亿元。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市财政、区财政、企业自筹、银行贷款以及社会投入等组成。重点工程结合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定期开展绩效评估,确保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专栏7“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1.水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主要包括青草沙水库输水管线、陈行水库原水连通管、东风西沙水库及配套设施、黄浦江上游奉闵支线等建设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方面,主要包括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二期和新建、扩建青浦第三、嘉定大众、奉贤西部等污水处理厂,续建西干线改造工程、白龙港片区南线输送干管完善工程和推进浦东、闵行、宝山、嘉定、青浦、金山、奉贤、松江等区县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以及大型居住社区配套污水管网工程,续建竹园污泥处理工程、石洞口污泥焚烧完善工程和新建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嘉定等区县污泥处理工程,以及城区雨/污水泵站改造工程。河道整治方面,主要包括蕴藻浜、淀浦河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十、百、千、万”河道整治工程。

2.大气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程。电厂方面,主要包括外高桥第三、外高桥第二、石洞口第二、吴泾第二、宝钢自备等电厂烟气脱硝工程,长兴岛第二电厂、金山石化自备电厂、宝钢电厂、宝钢集团烧结机等烟气脱硫工程,以及电厂燃煤机组除尘改造工程。工业锅炉和炉窑方面,主要包括中小燃煤(燃重油)工业锅炉及炉窑的清洁能源替代、高效除尘技术改造、低氮燃烧改造等工程。此外,还包括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石化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等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