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
以强化管理、完善设施、优化处置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处置标准为重点,提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1.全力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高效处置
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立社会化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坚持生活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的源头分类基本模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专项分流处理系统,逐步建立日常生活垃圾投放、收运、处理的全过程分类系统,2015年,争取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控制在0.8千克/日左右,比2010年减少20%以上。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限制一次性物品使用,鼓励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或适度装修,倡导节俭餐饮、净菜上市、绿色包装等。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推进物资回收、再生和利用的规范化管理。
健全生活垃圾集装化运输系统。推进生活垃圾集装化运输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水陆转送老港综合基地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集装化运输;各区域配套建设多功能的集装箱压缩中转运输系统。同时,严格控制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体系。着力推进老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和浦东、金山、奉贤、嘉定、松江、闵行、崇明(长兴)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价格形成机制及环境补偿机制。同时,提高渗滤液、臭气治理水平和填埋气、焚烧余热利用水平,妥善处理飞灰等固体废物,严格控制“二次污染”。
加强停用填埋场地生态修复和设施周边的污染防治。全面关闭区、镇级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加快老港一二三期填埋场及区、镇级简易堆场等处置设施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对已投入运营、在建、规划建设的大型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周边,实施规划控制,严格控制人流聚集性项目开发,并结合实际情况建设防污隔离林带,改善垃圾处置设施周边的环境。
2.进一步提高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水平
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源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源清单,推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制度,逐步完善符合市、区县两级监管模式的备案管理和转移联单制度。加强新建项目的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鼓励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加强对企业自行处理处置设施的监督性监测和监管。积极探索危险废物区域化收集管理试点,研究流通领域危险废物的管理模式。
加快危险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建设。强化危险废物收集、贮存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危险废物运输的管理,形成全市危险废物专业运输体系,出台危险废物运输车辆地方性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实现全程信息化监控。
优化危险废物的处置结构和布局。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提标准、进园区”的原则,继续推进危险废物社会化处理处置企业向市级工业基地、工业区集聚,重点发展崇明岛“三废合一”综合处理环保静脉产业、嘉定危险废物集约化综合处理基地、化工园区集约化危险废物利用与物化处理静脉产业链和市级工业区电子废物处理处置静脉产业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提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重点调整和提升焚烧处置、物化处理、废矿物油处理及重金属和废溶剂回收处理水平,推进废弃容器的回收处理和电子废物拆解分选后产生的阴极射线管(CRT)、树脂粉等废物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
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企业的环境监管。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善监管机制,全面实施在线监测,完成危险废物利用、处理处置重点作业场所远程视频监控体系建设。
3.继续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清洁生产审核、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工业园等措施,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淘汰落后产能,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小于0.35吨/万元。扩大工业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理量,引导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规模化经营,加快老港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处置设施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拓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置途径,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宝山地区钢渣堆场和闵行地区炉渣堆场。
(四)工业污染防治
以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为突破,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布局优化和环境整治,切实推进结构减排,缓解地区性环境矛盾,优化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政策,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业企业布局。现有工业企业逐步向104个工业区块转移,工业区块外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工业项目(都市型工业项目除外)。198平方公里复垦区域逐步关停并转,195平方公里转型区域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明确104个工业区块产业定位,高标准引进新项目,提高产业集聚度。严格把握工业区和195平方公里转型区域的周边控制规划,使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加大重污染行业或企业淘汰力度。大力推进104个工业区块外企业的调整工作,聚焦外环线以内、郊区新城、大型居住区、虹桥商务区及其拓展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崇明生态岛(本岛)等六个区域,逐步调整淘汰化工石化、医药制造、橡胶塑料制品、纺织印染、金属表面处理、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皮革鞣制、金属铸锻加工等九类行业以及重点风险企业,特别是涉及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的行业及企业。电镀、热处理、锻造、铸造等四大加工工艺的总量压缩一半。
2.重点推进高载能重化工行业污染减排
控制钢铁、石化等行业的生产规模,推进重点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工艺升级改造,加强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宝钢地区烧结、焦化、炼铁和高桥地区炼油产业不得突破现有生产规模;全面推进钢铁行业的烟粉尘无组织排放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以及石化行业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推进宝钢、上海石化等重点企业全面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
3.推进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完成金山卫化工集中区环境综合整治,以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工业用地归并调整为重点,推进区域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宝山南大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以产业结构整体调整为突破口,调整规划布局,推进区域功能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善。积极推进青东农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区域内污水、固体废物、危废等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加强企业废气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使区域内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落实杭州湾北岸石化化工集中区区域环评要求,推进该区域布局优化。推进高桥石化地区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缓解污染矛盾。进一步推进吴淞工业区结构调整。
4.提升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水平
着力推进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污水纳管,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区开展集中供热,建立工业区固体废物集中收集体系,重点推进以化工、冶金、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区建设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进绿化隔离带建设,部分高风险工业区建设围场河。建立工业区环境管理体系,理顺职责分工。开展104个工业区块的区域环评或跟踪评价,积极鼓励各工业区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5.强化污染源监管和清洁生产
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将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五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防控行业以及石化、化工、制药等重污染行业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行业。对太湖流域、水源保护区以及其他敏感区域等重点区域的“双有双超”企业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评估和验收,进一步加大对评估验收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深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在污染源普查基础上,建立重点污染源新增因子排放档案。针对不同行业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管理。完善特征污染物评价标准,加强对特征污染因子的达标排放监管。继续建设和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推进区县环保重点监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提高现场环境监察和执法装备水平。
(五)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
围绕郊区新城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农村宅基地置换和人口向城镇集中,推进农村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循环农业,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强化养殖业污染治理
推进畜禽粪尿资源化循环利用。按照国家减排要求,在全市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标准场建成粪尿生态还田工程,在2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成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加强畜禽散养户管理,推进畜禽散养户向养殖小区、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以村为单位建立畜禽散养户治理示范项目。
治理水产养殖污染。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场5万亩,探索研究人工湿地等水体净化工程,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在黄浦江上游、淀山湖等主要养殖水体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
2.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结构减排。从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环境质量、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修复生态链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出发,从源头、过程和末端三方面控制化肥农药污染,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高水平粮田18万亩,高水平设施菜田5万亩,加强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每年推广绿肥作物种植40万亩,有机肥20万吨,专用配方肥4万吨。以生态系统构建和生态沟渠建设为重点,建立5个农田污染物生态拦截示范工程,覆盖面积达到4500亩。
建设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在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还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秸秆收集体制,在商品有机肥加工、食用菌培养基料和饲料、新型建材、再生资源和再生能源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10个秸秆收集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年收集处理秸秆16万吨,全市农田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5%。
3.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0万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全市农业地区农村村庄改造率达到40%。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20万户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的收运处理系统。加强农村分散中小企业治理与监管,关停整治工业园区外分散小企业。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继续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
(六)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总体要求,落实《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推进崇明三岛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滩涂湿地保护与修复,逐步修复近海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推进绿地林地建设和城市生态格局优化
优化市域生态空间结构。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设、旧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大型公共绿地、楔形绿地以及新城、小城镇和大型居住区绿地建设,基本建成外环绿带工程,启动郊环绿带、中心城区林荫大道等建设工程,加大老公园改造力度。到2015年,新建绿地50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着力发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