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秦末天下起狼烟,讲一讲下相城南项家园。这一天阳光明媚春风暖,项家园武场走来一少年……”8月12日下午,笔者来到宿城区文化馆戏曲工作室,只见苏北大鼓青年传承人王浩宇正站在镜子前聚精会神地练习书目《植槐明志》,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恣意洒脱的气质。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力量。前不久,市文广旅局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74人,王浩宇便在名单之中。
一直以来,宿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师带徒”项目,积极搭建非遗人才展示平台,全力推动非遗传承薪火绵延。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3人。
“宿迁非遗项目种类较多,沭阳县有淮海戏、工鼓锣等,泗洪县有泗州戏、洪泽湖渔鼓等,宿城区有苏北大鼓、苏北琴书等,宿豫区有淮红戏、丁嘴跑驴等。”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说,宿迁每个非遗项目都有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王浩宇、高子健、丁园、周子威等是宿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中的“新鲜血液”。
宿迁结合地方实际,精准出台《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常态化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这一系列举措既规范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又通过正向激励与动态管理等方式倒逼传承活动提质增效。
“文艺创作始终要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作为苏北大鼓传承人之一,我最近正在筹备一部关于移风易俗的作品,旨在倡导婚俗新风,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王浩宇认为,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增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
完善的制度为健全传承人名录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宿迁持续壮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扎实推进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及推荐工作,逐步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传承体系,先后公布了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传承人名录体系搭建起非遗人才培养框架,而系统科学的培训则持续为非遗人才“充电赋能”。我市以业务培训和社会公益培训为抓手,深入实施传承人研培工程,同时定期举办非遗保护工作业务培训班,帮助非遗人才从“技艺传承人”向“文化阐释者”转变,更好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近五年,我市累计培训非遗业务骨干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500人次。
此外,我市还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为非遗传承发展充分挖掘后备力量。“目前,我市已建成苏北琴书、丁嘴跑驴等校园传承基地24家,推动20多个非遗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根’,培养非遗小学员近万人。”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说。
如今,在宿迁的城乡大地上,老传承人坚守匠心,中年骨干勇挑大梁,青年新秀崭露头角。这份“人才辈出”的热闹,不是偶然迸发,而是宿迁持续推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的必然结果。(吴柏啸)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