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总体要求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实现之年和系列三年行动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云南省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巩固,“进”的动能持续迸发。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产业投资增长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955万吨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确保完成“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按照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深化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打好政策“组合拳”,在干中求进中展现作风、在难中求进中检验意志,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三个定位”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供给和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促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经济领域十大改革攻坚,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一体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提质、经营主体引培,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能。
(二)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讲好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生动故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三)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坚定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按照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要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把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
(四)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硬联通”,持续推进“软联通”,全面促进“心联通”,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五)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一切工作坚守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顺应人民向往,做到群众关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
三、2025年重点任务
具体要抓好9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消费和投资,加快释放内需潜力
以更精准措施促进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办好“彩云”系列促消费活动,稳住大宗商品消费,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培育绿色、智能、文旅、体育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巩固拓展产业投资增长势头。坚持大资源观,把区位、劳动力等单个优势整合为综合优势,打好产业项目攻坚战,抓实季度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库,加快项目建设、入库纳统、投产达产,链群并重、整零协同推进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保持在50%以上。
构建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强化省级“一盘棋”统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扎实推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行绿电招商、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营商环境招商等,打造精干专业高效招商队伍,加强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打实推动各类签约项目落地,打响“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品牌。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500个。
有效扩大民间投资。启动新一轮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推动厅局长坐诊、巡诊、上门问诊,抓好10件惠企实事,扩大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结果应用范围,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发挥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作用,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政商交往“正面、负面、倡导”清单。完善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用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落实落细,促进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项目生成机制,聚焦“两重”“两新”和国家各类资金投向,强化项目谋划、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统筹推进,形成上下贯通、滚动实施的工作格局。建立省级重大项目用地、用林等报批三级联审机制。提速渝昆高铁、长水机场改扩建,加快国高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沿边高速公路和铁路、普通国道、水运枢纽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3件大型灌区、5件大中型水库和滇中引水二期骨干等重点水利工程。及早谋划“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
(二)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构建符合省情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工业经济聚势突破。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开工、投产新能源项目各1600万千瓦以上,加快旭龙、古水等大型水电站和690万千瓦火电项目建设,供应电煤3000万吨以上,核准在建抽水蓄能800万千瓦以上,建成新型储能200万千瓦以上,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提升行动,壮大19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钢铁、磷化工等产业延链补链。促进卷烟结构优化,保持烟草产业平稳发展。推进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提升铅、锌、锡、钛等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推动绿色铝产品向汽车零部件、建筑铝材等延伸,推广“光伏+储能”“光伏+交通”等应用,培育钒液流、钠离子电池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疫苗产业。发展工业母机、高原电力装备等。做优稀贵金属、光电子等材料,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强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行动,打造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氢能及储能等新增长引擎。
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增值增效。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做实“六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高原南繁基地。加强山地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支持企业打造品牌,聚力提升“绿色云品”竞争力和影响力。实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努力培育一流现代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稳定畜牧业生产。加快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全面实现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农信社等改革。
推动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持续开展旅游服务创优提质和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培育壮大旅游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跨境旅游、全域旅游,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做实打响“旅居云南”新品牌、力争旅居人数达600万,加快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培育具有云南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
推动数实融合迈出实质步伐。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绿电+智算”,推进昆明万溪冲智算产业园和国际数据交易所建设,加大国际算力、卫星、数据标注等产业培育力度,强化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施行业模型开发计划。推进5G规模化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工厂”5个、“小灯塔”示范企业15户。
推动开发区分类提升。推行“管委会+公司”等模式,强化动态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建设特色开发区,使更多省级园区进入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推广园区共建、园中园等模式,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市场化方式引龙头、建集群,加快千亿级园区建设。开展用地专项治理,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盘活资产资源。
各位代表!产业是云南的发展之基,产业强方能省强民富。我们一定持志如矢、久久为功,一体推进产业强省、企业兴省、就业稳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以鲜明的导向、果决的力量、强大的意志推动云南在现代化产业赛道上阔步前行!
(三)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夯实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通行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强基础教育“三级三类”教师人才队伍,落实“小学期”制度。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抓好省部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任务。支持“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调整优化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学科设置、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高校布局。办好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云南高等研究院。在9个人口20万以上的县建成特殊教育学校,健全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加快引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速保持全国前列,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5万户。优化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科技特派员、特派团县(市、区)全覆盖。提质扩面“创新积分制”。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腾冲科学家论坛,构建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上有新突破。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人才、青年人才等支持力度,扩大科技副总、产业导师选聘范围。推动高端智库、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落地,持续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