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11-27
今年以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持续火爆,助力新疆旅游业发展;
11月初,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并网发电,可满足约20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4年6月6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游客在骑马游玩。新华社记者阿曼摄
近来,中国西部频频成为关注热点,重塑人们对这片广袤、神秘、丰饶土地的认知。这些新闻的背后,新一轮大开发已拉开序幕,西部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西部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约72%,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人口占全国约27%,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占全国约21%。
“西部大开发”1999年首次出现在党中央文件中。2019年党中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新的战略棋局下,西部在中国全局性发展版图中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关乎内外双循环、关乎共建“一带一路”等,将出现诸多新前景、新趋势。
(一)生态:筑牢安全屏障,支撑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党中央要求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生态大保护”是西部地区鲜明的战略定位。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对于中国的生态安全意义极端重要。
——一端牵系水源。
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和其他共十余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维系全球约20亿人口的用水需求。
2024年7月25日,在青海省三江源区冬克玛底冰川,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员在探测冰川。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另一端牵系防风、防沙。
西北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与周边国家大片荒原戈壁相连,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风沙来源于此。
保护西部生态,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强对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创新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大尺度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
2021年首批正式设立5个国家公园,其中三江源、大熊猫两个国家公园在西部。数据显示,近5年来,三江源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在6%以上,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多亿立方米优质淡水。
40多年来,我国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仅“三北”工程即累计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筑起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
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发展,而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例如,荒漠化严重的内蒙古经多年防沙治沙,森林和草地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这些林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助力当地达成二氧化碳年减排目标。去年以来,内蒙古以多种形式实现碳汇价值6000多万元。
2024年8月8日,内蒙古乌兰毛都草原风光。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清洁的空气和水源、优质的农产品、壮美的自然风光……在广阔西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层出不穷。
当前,气候变化对全球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专家研究证实,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东扩。冰川加速消融造成“亚洲水塔”失衡,局部地区冰崩、洪水、极端干旱等灾害风险增加。
为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已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等区域部署了9个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二)开放:从末梢站到前沿,新通道构建大枢纽
近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已习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不出几天便收到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榴莲、菠萝蜜等新鲜热带水果。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水果多数是搭载火车、汽车,经由中国西南边境的陆路口岸——广西凭祥,通关入境。
2023年9月9日,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凭祥,位于中越边境,曾经多年是一座安静的小县城。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这里的故事被改写了。
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改善,通关日益便利,大量货物在口岸快速流转。人气旺盛、车流如织,凭祥被一些网友誉为“水果自由首发地”。
假如从高处俯视,在西部12省区市,像凭祥这样的微型“节点”一个个悄然链接,构筑起一条绵延不断的陆海新通道,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标识。
很长时间里,在人们眼中,东南沿海地区是开放的代名词,中国对外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欧美国家。而今天,开放的内涵正在不断刷新。
共建“一带一路”突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瓶颈,激活了新的开放空间。
中国西部接壤13国,是中国向西、向北和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门户地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西、纵贯南北,货物经铁路、海运、公路等,向南经广西出海,通达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
依托这条通道,一些不沿边、不靠海的西部腹地收获了新机遇。例如,重庆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经过广西钦州港南下,比原来沿长江经东部沿海南下减少10多天,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物流成本下降约一半。
2024年10月28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新疆的水果、青海的锂、陕西的集成电路……“西部制造”乃至“中国制造”由此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2020年,东盟首次超过欧盟跃升为中国最大货物贸易伙伴。过去4年,东盟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东盟占中国外贸总值比重达15.4%。
“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等将西部从内陆地区变为对外开放的新前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赵磊说。
2023年,中欧班列国内开行数量前三名的城市均位于西部,分别是西安、重庆、成都,开行数量占全国总量四成以上。
5月2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即将驶离。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未来如何更好发挥西部地区开放的效能?
专家认为,优化开放环境是确保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西部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扩大对外贸易覆盖面;要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吸引更多外资……
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要深刻理解文化是深沉持久的力量,加强与相关国家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提升软实力,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三)交通:留白正在补齐,串联成网加速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语重心长地说。
短短几年,西部的留白正在加快补齐。
截至2023年底,西部地区铁路里程达6.4万公里,公路里程达220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民航运输机场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几天走不出内蒙古”“坐完汽车换牛车,翻过大山跨大河”……西部交通的不便正逐渐成为历史。从温带季风气候到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陆、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将居住在“四季”的人们紧密连接,也打通了西部的发展脉络。
例如,因青藏公路而兴的青海格尔木市,承担85%的进藏物资和进出新疆部分物资的转运集散功能,随着路网不断加密,这座戈壁小城变成通达甘肃、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区的重要枢纽。
2024年9月3日,建设中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大桥因跨越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而得名,2025年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桥。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西部基础设施突飞猛进,是中国“基建狂魔”的典型缩影。3万多座桥梁飞越山峰、跨过深谷,使“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并以“桥梁博物馆”闻名世界。“瞧桥”,成为近年西部旅游的热门选项。
西部陆海新通道南下,中欧班列北上,一条贯穿西南与西北的交通主脉显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动。
发展民航交通是西部地区解决地广人稀、陆路建设成本高的可行路径。近年来,云南的鲜花、川渝的数码产品、青藏的牛羊肉、新疆的新鲜瓜果……不仅能随时发往内地,也飞向全球。
“西部交通发展正处在网络化的前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师郭轩说。
根据规划,到2035年,新增国家公路一半以上将布设在西部,“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超过三成将建在西部;“十四五”全国运输机场重点建设项目中,西部有22个新开工机场,占比超过一半。
2024年9月5日,工人在川青铁路重点工程尖扎黄河特大桥现场施工。川青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纵向主通道兰(西)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王浡摄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重要节点的串联,西部交通网络会越织越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能源:“多能互补”模式已具规模,戈壁沙漠“播种”绿电
对于一些山东百姓来说,一个不易察觉的变化正在发生:家里的灯还是那个灯,但电已经不是原来的电了。11月初,“中国人在荒漠建了一片发电海洋”登上微博热搜,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并网发电。这些绿电并非在本地消纳,而是被输送到山东。
此前,“西电东送”主要是为解决地区能源供需不平衡,现在增加了新功能:让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得到利用。
长期以来,“陕蒙的煤炭、新疆的油气、西南的水”是西部地区的能源名片。而2023年,新疆煤炭外运超1亿吨,成为煤炭供应新增长极;同年,水力发电量前5大省有4个在西部,分别是四川、云南、贵州、青海。
2024年8月28日,位于金沙江干流的白鹤滩水电站。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火电、水电等仍是西部地区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的重要支撑,但传统单一能源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水电第一大省四川因“高温、水少、负荷大”等因素局部缺电。为此,四川将单一水电规划调整为水电和新能源双主体、其他电源做补充的多元化能源结构。“疆电入川渝”通道正在建设,预计明年投运。
多能互补,是西部地区构建能源体系的新方向。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9个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有“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火电”等组合,均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基地。
沙漠、戈壁、荒漠曾长期被视为西部自然禀赋的劣势,但现代科技改变了这一观念。如今,这里成为追“风”逐“日”,建设风光基地的优势区域。
国家能源局2021年以来公布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大多数分布在西部。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宁电入湘”工程将于明年建成。西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以新能源为装机主体的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