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宁电入湘”宁夏中宁换流站工程正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从高空俯瞰,一幅崭新的西部新型能源图景蔚为壮观:一望无际的光伏板与长龙矩阵般的白色风车组成风光大基地,长江干流上6座巨型水电站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还有大量煤矿、油气田等传统能源基地,以及横跨东西的输电线路、输气管线,令人目不暇接。
关于能源,最新的热点话题是“AI的尽头是电力吗?”据测算,电力约占AI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70%。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对能源提出巨大需求,为西部带来机遇:
“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新名片,聚集华为、腾讯、苹果等中外企业数据中心;三江汇流处的四川宜宾形成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去年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15%;越来越多与AI相关的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科技企业落户西部。
(五)产业:突出特色“各展所长”,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西部12省区市南北距离超3000公里,跨越5个气候带,拥有雄奇险峻的山峰、绵延千里的荒原、苍茫辽阔的林海草原等,地貌复杂多样。
“与平原地区不同,西部的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特点鲜明,产业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各展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说。
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守护百姓的“果篮子”“糖罐子”“粮袋子”:
2024年9月7日,收割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山农场作业。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广西食糖产量连续33年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连续6年全国夺冠;新疆去年实现粮食总产和播种面积增量全国第一,与东北、中部地区等“粮仓”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千里河西走廊正打造全国最大的蔬菜和花卉外繁制种基地,构成我国种子“南繁北育”格局……
不同于以往强调“输血”,当下西部部署谋划高质量发展,更强调自身“造血”,尤其是深度挖掘新兴产业发展潜力。
以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西部悄然崛起。
“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曾饱受“化工围江、污染绕城”之苦。近年来,当地一手抓减排治污,一手抓产业再造,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水运优势,深耕动力电池、晶硅光伏、储能等产业。去年,当地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
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重庆布局谋篇,建成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三大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深蓝、阿维塔进入全国新势力车企排行榜前列。2023年,重庆生产新能源汽车50多万辆,汽车总产量居全国第二。
2024年11月19日,在四川省宜宾三江新区宜宾港,一列运载动力锂电池的火车即将发车。当日,三列运载动力锂电池的列车分别从重庆、宜宾、贵阳开出,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新华社发(庄歌尔摄)
从四川到重庆,一条聚集在长江上游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带,成为西部求新求变的缩影。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背后,西部贡献不可小觑。
(六)乡村:“非传统”村落越来越多,“新农人”打造新经济
“村超”,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乡村足球赛事,很多球队由各行各业村民组成:杀猪的、卖鱼的、掌厨的……去年开赛以来,这些“村味”满满的足球赛,单场最高上座人数超6万人,在网络引发超百亿次浏览,吸引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共同社等外媒到现场报道,巴西、法国等国球员还来参加友谊赛。
2023年7月29日,夜幕下的“村超”总决赛现场。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村超”,发源于贵州东南部的榕江县。令人惊讶的是,榕江4年前才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国内外球迷到榕江观赛时,他们看到的是烟花、民族服装秀,以及精心保护的侗寨村落和设施齐备的咖啡屋。
“村超”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繁荣景象,看到“非传统”印象的乡村,更看到中国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新路径。在告别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战略为西部农村填平城乡鸿沟带来历史性机遇。
随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越来越多西部农村地区出现“网红村”“淘宝村”。大屏幕智能手机和下沉村级的电子商务平台,让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消费需求快速传递至乡村,带动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经营更加规模化、品牌化。
在全国最大产棉区新疆,农民建起大面积高标准农田。随着植保无人机、大型采棉机、残膜回收机等广泛应用,新疆棉花耕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农甚至能帮助国际采棉机巨头改进机器工艺。
2024年9月29日,采棉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的棉田采收棉花。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一些西部农村的劳动力还在外流,“空心化”情况依然存在。
“西部农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说,年轻人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新一代农人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带动整个农村实现腾飞。
为此,四川启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百千万”工程,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贵州实施“雁归兴贵”工程,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引导100万人次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云南构建多方联动的创业帮扶模式,加快“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
西部正出现令人欣慰的人口“回流”现象:乌江北岸,一万余名各怀绝技的“乡村掌墨师”正奔走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养蚕、养牛、种茶经验;滇黔交界处,民族村寨的“青年造村计划”吸引越来越多青年返乡创业;陇原大地上,村里的“电商达人”穿梭于网络平台直播间,助力家乡农产品走出大山……
(七)创新:加强“人才密度”,从“洼地”跃上“高地”
很多人不知道,日均活跃用户达“亿”量级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诞生于四川成都。
“成都的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得益于高素质劳动力在此聚集,带动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肖莹光表示。
2023年,成都吸引各类人才落户72.21万人。在招聘平台和高校联合推出的评选中,成都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20世纪80年代这首流行歌曲,是当时人们对西部荒凉、贫瘠景象的典型叙事,西部也曾长期被认为是人才和创新的洼地。
近年来,西部的人才竞争力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重庆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30万人,今年1至7月,重庆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渝来渝同比增长6.6%;近10年来,西安人口增长近500万,其中西咸新区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年增长率超过60%……
2024年4月17日,求职学生参加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春季)就业大型双选活动。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人才直接关系创新。
在陕西,最近3年光子产业产值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企业数从不足100家增至320余家;四川绵阳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解读西部创新腾飞的密码,离不开历史上的“三线建设”。“老三线”企业曾为国防和地方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是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气。
在国家老工业基地甘肃天水,“老三线”企业在转型中焕发生机。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用4年时间实现高档数控机床90%的国产化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重返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西部创新发展“成绩单”的背后,是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重庆,从“人才卡”到“人才码”,从“一站式”到“一件事”,从“人才公寓”到“人才社区”,配套资源引人、留才力度不断加强。近3年,在渝高校毕业生每年有近六成选择留渝就业。
2021年建设以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吸引产业链人才、海外人才、名校优生和行业领域人才等系列举措,目前“秦创原”已成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2023年4月29日,西安西咸新区的秦创原金湾科创区。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不可否认,家底薄、能量弱、不均衡等问题仍是西部创新路上的障碍。从“洼地”跃上“高地”,西部需要在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力提升。
专家认为,西部未来有几个可为之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提高产业化实效;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政策的后勤保障,为人才提供创新空间。
(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地区最集中的区域,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7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部。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繁荣。
今年5月,展现多民族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带动新疆旅游。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超2337亿元,同比增长超160%。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其中20多项在西部地区。
2024年11月8日,丽江古城日落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从茶马古道的千年古镇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库,从云贵的神秘苗寨到西北的草原风情,西部既有瑰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
专家认为,未来要把文旅等服务业打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到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配套的软硬件全面提升。
平坦的硬化路修到了彝族聚居的大凉山腹地,互联网的普及让苗寨里的年轻人做起直播带货,川西牧区的藏族小伙边放牧边拍英语视频……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到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越来越多的西部优质绿色产品走出大山。全国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贵州的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21万人;全国每10枝鲜切花,有7枝来自云南,云南鲜切花还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1月31日,台车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运输鲜花。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专家认为,未来,西部地区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物流等公共服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今年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亿元已下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手工业、文化旅游等富民增收特色产业;内蒙古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云南在全省沿边行政村(社区)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丽君表示:“只有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携手发展,各民族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九)城市: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头带动,多极化城市群悄然崛起
西部大开发,哪座城市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2023年,西部地区GDp超万亿之城有三座:重庆、成都、西安;GDp超4000亿元的城市有10座,既有昆明、南宁、贵阳、乌鲁木齐等省会或自治区首府,也有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