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昆山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的新高度,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加快构建社区治理与服务精细化的新模式新形态,持续促进公共服务行政体系与现代化治理的协同发力,努力探索社会治理的“昆山路径”、形成“昆山示范”。
“昆山之路”越走越宽
有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毗邻上海是昆山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昆山想上工业项目,但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昆山统统没有,而隔壁的上海都有,引进来并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昆山的发展似乎水到渠成。“昆山之路”能复制得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昆山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30多年前,由于在发展乡镇经济上慢了半拍,昆山一度成为苏州所辖县市中发展最慢的一个,被称为是“苏南的苏北”。不仅如此,昆山还要面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此前“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例子,并不鲜见。
地理位置并不天然地成为区位优势,思想解放至关重要。要与上海合作,昆山也很矛盾,既要借东风,又担心会“吃亏”。但善于看大局、谋全局的昆山人,从“不平等”里看到平等,在吃亏里收获了“便宜”,力排众议并突破各种限制,开启了与上海的深度合作。
从想法到落地,实干精神不可缺。历史总是隐藏着许多让人难忘的细节。“在机场、火车站里鬼鬼祟祟向你推销东西的,十有八九不是什么好人。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海虹桥机场鬼鬼祟祟向你推销的人,很可能就是昆山人……”一位从昆山开发区招商岗位退休的老同志回忆道,正是靠着在机场“蹲点”的笨办法,一个又一个项目在昆山开发区落地开花。仅用3年,开发区企业上缴国家的税金就已相当于昆山在开发区的投资金额。
在昆山市科博馆里,一张张发黄的审批文件、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老物件、一段段不算清晰的影像资料,展示着昆山改革开放的硕果,也记录着时代大潮中创业者们敢想敢闯、不等不靠的拼搏身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昆山在水稻田里划出3.75平方公里,自掏腰包建立开发区,由此开启了“昆山之路”的探索。30多年来,“昆山之路”不断向更高坐标系延伸。江苏省第一家县级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幅有偿出让土地,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张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增值税发票,以及近年来新设立的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都成为越走越宽的“昆山之路”的生动注脚。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是来自上级的部署或任务,而是昆山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中主动捕捉发展机遇、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的自觉行动。”昆山海关关长林伟东对此感慨良多:正是有了昆山干部群众的敢想敢闯、不断摸索、勇于担当,昆山才能始终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光有敢想敢闯还不够,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与耐心。小核酸是生物制药的一个新兴领域,它通过双链RNA分子在mRNA水平关闭相应基因的表达或使该基因沉默,实现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彼时,对于生物医药基础几乎为零的昆山来说,引进小核酸产业是一项风险极大的决策,即便是当时许多生物医药产业比较成熟的地区,也仍在观望之中。
2008年,昆山前瞻性地将小核酸生物制药纳入到当地产业发展布局之中,以“甘坐冷板凳”的发展定力,打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难能可贵的是,这其间,昆山历经了6任市委书记、4任市长、8任分管副市长和3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但发展小核酸产业的初心从未改变。如今,昆山小核酸产业园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基地,130多家优秀高科技企业集聚于此,“做核酸,到昆山”已成为行业共识。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昆山的启示与价值,在于贯穿其发展历程、体现在一个个经典案例中的理念、路径与方法。这是一条“敢想、敢闯、敢干”的开放之路,一条“不等、不靠、不要”的改革之路,一条“唯实、扬长、奋斗”的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昆山将继续保持“苟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和劲头,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调研组成员:顾阳薛海燕徐胥李盛丹歌蒋波)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