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5-08-04
海安,向上的“力”量凤凰网江苏下载客户端
独家抢先看2025年08月04日12:12:08来自江苏
在海安,“竞”的基因深植城市肌理,融入城市脉搏。
企业拼科技创新、设备革新,园区拼产业焕新、配套升级。海安以奔跑之姿刷新发展进度,为“两高三新、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注入强劲动能。
上半年,海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83亿元,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开票销售分别增长6%、6.9%、9.8%。
在海安,“暖”的底色浸润市井烟火,晕染民生画卷。
海安“暖”城善举频现:外卖小哥勇救落水男子后默默离去,铁骑交警156秒极速护送昏厥老人就医,凡人善举让幸福之城更有温度。
在海安,“实”的作风扎根基层末梢,熔铸前行力量。
以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为“金钥匙”,海安不仅打开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枷锁,更让群众诉求办理实现“三减三增”。
海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奔跑之姿,持续在“速度与质量”的双赛道上竞速,让发展始终合着民生的节拍阔步前行。
实体经济“硬实力”筑基
全国31个制造业大类中,海安规上工业覆盖27个;41个工业大类中,海安涉及30个,如此高的产业覆盖占比,彰显出海安坚守实业根基的战略定力。
近年来,海安始终锚定实体经济发展航向,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指引,牢牢牵住产业强市“牛鼻子”,深入推进“产业焕新、空间再造”行动,全力构建“两高三新、五群十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1—5月份,全市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100.6亿元,增长7.53%;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
从全国前三强的色织行业,到自主可控的现代丝绸产业链;从全国最大的县级电梯部件产业基地,到蓬勃发展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近1400家规上企业、3家百亿级企业、409家亿元企业,共同搭建起海安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如今的海安,实体经济发展热潮涌动,传统产业积累的制造经验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新兴产业带来的创新思维又反哺传统产业升级。站在新的起点,海安将坚定不移地走“实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勇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全力进发!
项目建设“持续力”竞速
重大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海安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摆在“头版头条”,以“项目为零,一切为零”的鲜明态度,持续掀起大抓招商、大抓项目的澎湃热潮。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产业升级需求增长,海安正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构建“两高三新、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智能设备,不仅能提升海安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竞争力,更将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来,海安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创新“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强化要素保障,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全市形成了“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推进良性循环。
放眼海安大地,重大项目建设热潮涌动,重点工程加速推进。今年,我市共入选省重大项目6个,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入选南通市重大项目51个,其中续建项目20个、新开工项目28个、储备项目3个,目前所有项目均按序时推进。
科技创新“突破力”跃迁
“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发展愿景崛起成势,县域人才综合竞争力江苏长江以北第一,成功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633家,国家级研发平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排行榜中分列第21位、第28位。
近年来,海安大力实施“海安英才”计划,建成“长三角海归创新创业海安基地”,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79人、高层次人才1400余人,人才总量达20万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地方是成果转化的主战场。海安积极搭建多元创新平台,与知名院校共建产业研究院12家,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各类检验检测机构36家。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院士工作站33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研发平台突破150个。近五年,全市实施产学研项目超1400个,成果转化率达75%,形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目前,海安已形成“两高三新、五群十链”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亿元企业409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日益清晰。
今年,海安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县(市)、更高能级科创新城”。这片热土将持续释放“科创新城”的磁吸效应,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革命浪潮,用更多“从0到1”的突破诠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内涵,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更耀眼的“海安速度”。
营商环境“亲和力”优服
水美鱼跃,土沃稻香。海安这片产业福地,以其优越平台、强劲科创、绝佳区位与贴心服务,吸引新项目落地生根,伴随创业者逐梦身影,收获企业家频频点赞,共同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众多客商签约时,不约而同盛赞海安的核心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作为“通道、物流、产业”高效联动的物流重地,海安正通过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资金优势与人流优势。今年上半年,铁路到发量125.55万吨。
今年以来,市集群办联合产业部门及高校专家,按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资源。政府牵线、企业主动、院所攻关,三方合力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不竭动力。“精准对接”不仅点燃协同创新引擎,更构建起产业、项目、人才高效整合的一站式平台。
从枢纽经济赋能降本增效,到贴心服务化解后顾之忧;从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科创苗圃,到政企协同攻坚技术壁垒,海安以系统思维构筑起营商环境的四梁八柱。未来,这片兴业沃土,必将以更优生态引凤长栖,以更强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巨轮破浪前行。
城乡发展“协同力”融通
从就业服务的“毛细血管”到政务服务的“神经末梢”,从智慧食堂的“烟火气”到文化惠民的“精气神”,海安正通过一项项接地气、暖民心的创新实践,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如今,一幅“城市有品质、乡村有活力、群众有获得感”的城乡发展新图景,正在海安徐徐展开。
物质富裕与文化富足的同频共振,正为海安城乡发展注入蓬勃活力。7月25日,2025年海安市足球联赛在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激情开赛。赛事不仅展现了海安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成为城乡文化共融的生动注脚。
蓬勃发展的群众文体活动,正在海安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文化活力网。全年924场惠民演出、231场“四季村晚”和180场“欢乐大舞台”,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海安城乡发展的肌理。
从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到公共服务的“软件共享”,从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到文化生活的“相互滋养”,海安正以民生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江海大地上描绘着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画卷。
基层治理“精细力”联治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制度保障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础。海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制度体系,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制度执行,将法治理念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小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是感知群众冷暖的“神经末梢”。海安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试点经验,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
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赋能成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关键驱动力。海安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效能。商圈里能办事,逛街时办正事。今年,海安将政务服务嵌入商圈人潮中,日均服务超百人次。
海安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道路上,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数字赋能、聚焦群众满意,不断探索创新,以“五治”为抓手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未来,海安将继续以基层治理法治化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书写基层治理的新辉煌。
消费扩容“带动力”迸涌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消费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升级。海安敏锐洞察市场趋势,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消费领域不断探索新路径、开辟新空间,让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动景象。
首店经济正逐步改变海安的商业基因。通过政策赋能、商圈焕新、活动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海安构建起了消费场景多元、品牌集聚效应显著的发展格局。目前,海安各大商圈已聚集200多家海安首店、30多家南通首店。
乡村文旅活动的开展,让游客们走进乡村,亲身感受田园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一场场赛事,带火了一片片商圈,形成了“文体搭台、消费唱戏”的良好局面。随着夏日来袭与“苏超”火爆出圈,观赛场景催生消费新场景,赛事经济在海安再度燃起。
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在海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居民消费体验持续升级,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今年以来,我市争取汽车、电动自行车、家电、家装家居四类行业“以旧换新”补贴6176万元,拉动消费3.83亿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海安将继续深耕消费领域,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更创新多元的思维,持续推动消费扩容提质,让消费“马车”稳健前行,为城市繁荣发展谱写崭新篇章。
党的建设“引领力”聚能
基层之治,关键在党。今年以来,海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需求,突出精准精细,全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融合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治理模式,一针一线“绣”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海安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试点经验,着力推动组织体系神经末梢向小区、楼栋、单元延伸,逐步构建形成“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一系列“党建+物业”治理创新举措,最终化解了矛盾,重获居民信任和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更要注重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海安坚持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着力做优做强企业党建“红色引擎”,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海安始终把高质量党建摆在更突出位置,大力营造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开拓进取,共同谱写海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海安发布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