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立抓“千万工程”的现场会机制,分县(区)分类型压茬推进,打造50个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和数字乡村建设,启动“四好农村路”国家示范市创建。深化“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完善村容村貌提升导则,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抓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新建和改建卫生厕所2.3万座以上,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自然村达到95%以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壮大联农带农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盘活整合资源资产,推广“以镇带村、联村共建、村企合作”模式,稳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共同增收致富。
(四)聚焦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把县域经济作为汉中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统筹更多政策、资金、力量向县域倾斜下沉,大力支持优质项目、特色产业、专业园区,推动各县(区)在稳增长上实现预期、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县域财力和群众收入。支持县(区)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生态经济、旅游休闲等产业,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统筹用好陕南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苏陕协作、生态补偿等专项资金,支持县(区)丰富产业业态,打造创新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全力推进317个县域首位产业项目,新培育1—2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县域首位产业,引领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强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加快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修编供水供气供热等专项规划,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金平衡,有序推进片区综合开发,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充换电试点,抓好“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和运行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细化城市管理网格,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着力提高城市品质和颜值。
持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实施207个县城建设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务设施提级扩能。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搭建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农民进城落户,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吸纳各类人才走进汉中,不断提升城镇人口聚集度。
(五)聚焦生态建设推进减污降碳,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上实现新突破
坚决筑牢秦巴生态安全屏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健全秦巴生态长效保护机制,完善林(山)长制责任体系,常态化排查整治秦巴“五乱”问题。加快矿山生态修复、硫铁矿整治、尾矿库综合治理,推进矿产开发综合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秦岭国家公园汉中片区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巡查监管,全年实施营造林35万亩,守牢秦巴生态本底。
坚决守好水生态环境。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完善湿地资源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规划,顺应自然打造生态公园,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实施65个河湖保护治理项目,加快建设4个县(区)备用水源地,抓好44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1441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确保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II类标准。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冬病夏治”,加快气化汉中建设,扩大清洁能源替代覆盖面,推进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抓好扬尘治理和禁燃禁放管控,持续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用地结构,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不少于315天,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36微克/立方米。抓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强化重金属、固体废物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土壤资源安全永续利用。
坚决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市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抓好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和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89%。实施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谋划实施EOD项目,培育壮大绿色制造业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积极推动碳汇交易,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六)聚焦要素配置推进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靶向施策,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园区管理运行体制,实行权责清单管理。创新运营模式,加快政企分离,有效管控债务风险,用市场化方式盘活资源。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优化园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优质企业进园集聚,加快发展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园区,争创2个省级经开区、1个省级高新区,市、县园区工业产值增长7%以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国有企业内控和国资监管体系。加快市属国有公司市场化转型,全力盘活资源资产,不断提升运营效益。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用,有效化解金融债务。持续推进农信社改制。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服务扩面、提质、降本。完善企业上市支持政策,推动汉王药业、陕西赛柯瑞思公司上市。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完善亩均效益评价和要素差异化配置机制,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交地即交证”改革,持续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增强土地要素对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深化特许经营权改革,清理规范特许经营权事项,健全特许经营权动态监管、评估评级、公平竞争等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财政、供销社等领域改革,稳妥推进机构改革。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海关“两仓”作用,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打造中欧班列“长安号”汉中分拨中心。举办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系列活动,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和海外仓,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市场,拓展“汉西欧”班列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茶叶、植物提取物、精密电子等优势产品出口,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深化稳外资专项行动,支持外商投资高端装备、基础元器件等制造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以上。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新培育“五上”企业200家以上。深入推进“一窗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等集成服务改革,实行项目审批协同市县一体化运行。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水电气暖网”等要素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供给,完善仓储、物流、交易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营造便利价优的要素环境。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职能部门权责清单和行政执法负面清单,倾力倾情服务企业发展,坚决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七)聚焦群众关切推进民生改善,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全力稳就业促增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发展,拓宽产业带动、园区吸纳、以工代赈、劳务协作等就业渠道,鼓励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强化欠薪治理,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高校毕业生融入汉中行动,吸纳1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汉发展。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行动,通过“三业联动”“三变改革”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巩固在92%以上。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盘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巩固提升“双减”成效,深入实施强校引领行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抓好高考综合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培养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支持陕西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双高计划”。
深化健康汉中建设。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城市医疗集团、互联网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圈。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强化重点专科和医护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实施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计划,构建多层次中医理疗服务体系,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全面开展健康家庭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托位数达到3.8个。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700张。
加快打造文化强市。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加快6个省市级重点文保项目建设,推进文物及历史文化遗存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工程,抓好非遗工坊和非遗产业园建设,强化非遗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非遗产品创意开发,壮大汉中藤编、羌绣、架花等特色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一县一精品”文艺创优工程,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组织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次以上。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办好办实精品体育赛事。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造,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努力创建文明城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抓好保障性住房供给管理,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民生实事。①实施20个燃气项目,中心城区、平川县、山区县平均城镇气化率分别达92%、75%、40%以上。②新建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8公里,建成20个农村供水改造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改善提升15万城乡居民饮水质量。③实施741个电网基建和技改大修项目,新开工35千伏以上线路815公里,改造24条频繁停电线路、107个自然村电网。④新建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4000个、5G基站1000座,全市行政村千兆光网通达率100%、5G网络通达率95%以上。⑤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20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000公里,新建智能充电设施1500个。⑥开展技能培训3.5万人次以上,提供本地就业岗位12万个,扶持创业实体2000个以上。⑦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扩优提质项目55个,实现中小学校内午餐午休全覆盖。⑧改造提升10个市、县级医院,远程医疗覆盖193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分别突破600个、20类,新增121种药品纳入医保报销、平均降价60%以上。⑨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1380户,为6—24个月龄儿童免费发放营养包20万份。⑩中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多功能运动场地20个。这些民生实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