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转型发展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抓高质量项目建设,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把增进民生福祉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是把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贯穿始终。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多为发展想办法、多为企业解难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缓释和化解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风险主动仗,守牢生态环境、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债务风险、安全稳定等底线,在防范化解风险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三、今年重点工作
(一)聚焦创新引领推进转型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聚力打造产业链群。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链长+链主”协同牵引机制,着力推动产业链群建设,集中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加快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陕飞公司等龙头企业,推进航空产业园建设,统筹发展飞机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航电设备生产、无人机研制等产业,做强航空产业链群。加快机床工具、输变电装备等产业创新提质,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现代材料产业集群,统筹推进钢铁、有色、非金属材料产业延链转型,发展中厚板、特种钢、锌合金、钒钛、硅基等现代材料,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链条配套的专业园区,引领现代材料产业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3+4+N”农业产业集群和“汉”字号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聚焦建设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文旅+”业态,集中打造“三大旅游环线”,谋划建设旅游集散区和旅游消费中心,构建全域全季文旅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推进镇巴、南郑页岩气勘探开发,布局发展抽水蓄能、光伏、水电、核能、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争取陕南大型外送能源基地项目落地,构建绿色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统筹规划医药健康产业,抓好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养殖,布局建设中药材集散基地、中医药研发平台、中医药产业大数据平台,推进中药材加工提取、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研发生产,统筹发展药食同源、医养结合、健康养生等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链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传感器产业链群,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发展增材制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研发设计、中试装置、检验检测、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统筹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提质扩容,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汇聚创新资源,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科创孵化平台15个以上,动态更新科技成果资源库、投行投资基金库、科技创新人才库、产业技术需求库,强化产学研对接,着力引入创新资源。加速优化创新生态,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瞪羚企业45家以上,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0家以上。完善人才引育政策,多渠道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壮大秦创原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队伍。加速转化创新成果,推进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实施省市级重点科创项目70个以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120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聚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治理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搭建数字平台,加快5G、千兆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用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推进数据归集和开发利用。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推动工业软件联合开发和资源共享,打造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布局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引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发展电商、数据标注、平台企业客服外包、软件开发、电竞等产业,培育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加快数字治理,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运行“一网协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效能。
(二)聚焦供需协同推进经济增长,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树牢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鲜明导向,把项目谋划、招引、建设贯穿全年,强化“四个一批”项目动态管理,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布局抓谋划,坚持以规划引领项目,明晰产业链条、产业体系、产业生态,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实打实谋划支撑性项目、补短板项目、建链群项目,着力提升储备项目质量。创新方式抓招引,完善重点产业招商规划和招商图谱,引入产投、创投、风投等招商资源,探索“政府经纪人”模式,建立领导带头抓招商“月晾晒”机制,以优势资源对接优质项目,新签约合同项目600个以上、省际项目实际使用内资增长10%以上。完善招商引资考评办法,强化招引项目入库管理,推进“四张清单”贯通衔接,量身定制重大项目“政策包”,着力提高招商项目转化为建设项目率、到位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率。做实前期抓开工,把项目前期作为关键环节,协同推进手续办理等工作,确保282个新开工项目一、二季度开工率分别达到70%、100%。持续跟进红岩坪和金水河抽水蓄能电站、玉带河水库、略康高速、宁青高速、镇巴长岭至巴山高速、G5京昆高速汉中段扩容改造、汉巴南高铁汉中至巴中段、阳安至兰渝铁路连接线等重大前期项目,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链保障抓建设,健全领导包抓、专班推进、定期调度、观摩考评、实地督查等机制,统筹推进494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善要素统筹配置机制,强化全过程服务保障,集中资源和力量推进四〇五项目、抽水蓄能电站、汉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焦岩水库、洋镇高速、国家储备林等重大项目。优化结构抓投资,加快建设陕飞公司技改扩能、扬子江中医药大健康、汉中锌业“6+N”项目、陕钢中厚板深加工等315个产业项目,制造业投资增长8%以上。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扩大高速公路、大型水利设施、电网充电桩、燃气热力、数字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增长6%以上,产业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占比均保持60%以上。拓宽渠道抓争跑,由市政府领导驻点协调衔接,推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速提效。设立争取政府投资类和国家审批类项目专班、争取财政资金专班,全力争取中央和我省预算内资金及专项资金。设立争取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来汉投资专班,争取更多中央和省属国企投资项目落地汉中。
着力稳定工业运行。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以上。持续稳存量,延续工业稳增长系列政策,完善工业稳增长清单,加强重点县(区)、重点企业驻点督帮,“一企一策”强化支持保障,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协作配套,力促企业稳产增效。持续扩增量,实施朝阳航空零部件生产扩能等80个工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修正医药健康城等40个新增产能项目,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持续提质量,实施陕钢提钒转炉和无机人造石、高纯硅、新型石膏生产等项目,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打造,促进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4%以上。用好用活“陕企通”平台,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协同服务体系,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效果评估等机制,常态化办好政企恳谈会,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化“千企示范、万企转型”工程,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深入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资源要素,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群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推动消费持续扩大。提振大宗消费,鼓励引导生产和服务设备更新,支持消费品下乡和以旧换新,推进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抓好瑞达石化智慧仓储等项目,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产品、成品油等大宗消费。加快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积极开发高品质商品住房,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扩大文旅消费,实施44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重点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和5A级景区创建,推进天坑群保护开发,深化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试点,统筹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文旅消费集聚区,错峰举办品牌节会,精心策划四季旅游产品,丰富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增强旅游消费拉动力。发展服务消费,开展“汉家菜”体验店评选,举办“汉中味道”系列活动,打造餐饮消费热点。布局打造一批便民生活圈,促进养老、健康、文娱、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培育数字消费、智能家居、赛事经济、国货“潮品”等新的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实施43个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激发城乡消费活力。
(三)聚焦“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实行耕地保护“两平衡一冻结”制度,实施3.2万亩新增耕地项目,稳妥有序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深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实好种粮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建成百万亩优质稻油基地,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09万吨以上。抓好蔬菜稳产保供,蔬菜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强化产业就业分类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化“通汉协作”和定点帮扶,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镇、村发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统筹发展“五个农业”,一体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交易平台等服务设施,有机农业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新发展设施蔬菜6500亩以上,打造100个智能化种养基地、6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统筹规划林下产业,支持发展林下种养、森林康养等产业,向林下经济要空间、扩面积、增产值、富百姓,确保林下经济产值实现倍增。做优做强茶产业,完善茶产业支持政策,推进茶叶深加工、提品质,加强茶制品研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