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2-01
腊月里的村庄,洋溢着喜庆的年节氛围。记者走进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新胜村的大三家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崭新的房屋融入彝族特色文化元素,房前屋后花团锦簇,在外务工的村民陆陆续续返乡,村里办客、吃年饭的热闹场景多起来了。
这是大三家村的82户村民搬进新居度过的第8个春节,在党委、政府带领群众不断建设下,这里从曾经的荒坡蜕变成了大伙儿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村民闭正贞家的院子里,玉米堆得满满当当,这几年,闭正贞利用自家的新房子开起了民宿,不仅如此,他还养了约200箱蜜蜂,每年冬至前割完野坝蒿蜜,能卖7万多块钱,“以前村子位置偏僻、交通困难,搬迁到这里后,政府把路也修好了,交通方便了,在家养好蜜蜂就能有收入。”
大三家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落,8年前,为了使村民搬离艰苦的环境,政府启动了大三家村的易地搬迁工作。一开始,村民们心里没底:“怎么搬?搬去安置点后能有出路吗?”村两委和镇上的工作人员就包户做工作,向村民普及政府的补贴政策,在闭正贞等党员户的带头下,增强了大家“挪穷窝”的信心,最终,在2016年底,约占全村一半的人,包括建档立卡户和房屋受损严重的82户人家搬进了新房子,热火朝天地开始建设起了新家园。
绿化带的花草怎样管护、卫生如何维护、怎样用好活动室、村集体资金如何分配使用……桩桩件件大小事务,都通过户主会、村民小组党员会议、村民大会等收集群众意见。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村民发挥“参与人、受益人、管理人、示范人”的作用,在新村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绿化带分片设置党员管护区、村民管护区,曾经的荒坡如今四季有鲜花,垃圾实现统一处理,村容村貌更整洁,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更高了。
为了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多年来先后投入4400多万元资金,用于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在全省首创“民族团结+脱贫攻坚”双融合双推进模式,并率先推行“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大三家村村民小组长凹开仪说:“新村的发展有目共睹,也带动了老村的团结进步,新旧村之间修通了约5公里的连接道路,村民往来更方便了,促进了产业繁荣、共同富裕。”依托集中养殖小区对外承包,每年的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在村民的商议下,村里的老人和大学生有了生活补助。
如今,走在大三家村,家家户户庭院宽敞,穿戴民族服饰的妇女有说有笑,手里做着刺绣活计。村里有打歌场、篮球场、客场三片公共场地,当地村民有每逢喜事、节庆“相聚打歌到天明”的习俗。
原生态的田园生活、富有魅力的民俗文化也给大三家村带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村里建成了民俗文化展览馆,用于体验彝族火塘房、展示彝族服饰刺绣文化。此外,通过种植冬樱花、马缨花等,发展红雪梨为主的林果产业,扩大生态猪、山地鸡养殖规模,开办客栈、农家乐,“春天看花、夏天乘凉、秋天摘果、冬天体验杀猪饭”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初步发展成型。
去年,大三家村迎来首批高校研学“旅行团”,来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80多名师生到村里采风。“老师和学生们体验了彝族服饰穿戴、向村里的绣娘学习彝族刺绣,品尝过我们这里的蜂蜜后赞不绝口,购买了不少带走。”凹开仪说,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推动大三家村成为旅游研学新热点,努力实现外面的游客进得来、留得下,村里的好东西出得去,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云南网记者段苏航李丽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