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现场看到,近百名蛇口外籍居民代表、涉外组织、商会共同参展,分别从服饰、饰品、特色食物、地标、舞蹈、音乐、艺术等多方面展现多元文化在蛇口的交融与和谐共处,以及各个涉外平台与蛇口的友好互动。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多国美食,搜罗到新奇的物件,还能现场与多国友人共舞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优雅欢快的白俄罗斯舞,俨然一场多国文化碰撞的大派对。
“展区现场使用中英双语全方位展示蛇口国际化街区概况、蛇口国际化街区高标准规划、中外居民文化融合八大品牌活动等,还特别从创业、奉献、生活、著作、运动、合作六个方面讲述了外籍居民和蛇口的故事。”据蛇口街道展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区以“HelloShekou,Helloworld”为设计主题,展示多元文化在蛇口的融合及和谐共处,寓意着蛇口向世界发出诚挚邀请,作为对外沟通的桥梁,与世界对话,笑迎国际人才的理念。
中外才俊飞赴深圳觅良木而栖
日前,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会展中心举行。百名海外博士行吸引了众多中外人才前来求职。
深圳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关键是什么?
“深圳具有很好的人才政策。”“深圳有着开放包容的环境。”“这里的人十分具有创新精神。”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记者通过与国际化人才的深入交流,了解到他们选择深圳、留在深圳的具体原因。
不仅仅是人才政策、营商环境优益等看得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与底蕴:奋斗、拼搏以及不断地蓬勃向上。这座城市极具想象空间,因此越来越多国际化人才,愿意置身在深圳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和城市的发展步点同频共振。
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人才聚集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自深圳大学的特聘教授菲律普·弗尼尔·维格(philippeFournier-Viger)向记者谈及参展收获:“我了解到了深圳不同地区和当地公司的新政策,并且关注深圳为居住在这里的外籍人士提供的服务。我注意到不同地区有很多服务来支持外籍人士,尤其是人才,我觉得这太棒了。”
与千千万万来深圳的中国年轻人一样,“机会”是国际人才来到深圳最重要的原因,深圳的人才政策是吸引弗尼尔·维格教授来深发展的关键。
弗尼尔·维格教授于2015年首次持工作签证抵达深圳,随后获得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级人才称号。他说,深圳政府的人才政策非常丰富,他受益于多项人才政策,对他选择在深圳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也非常感谢深圳市人才研修院及其提供的帮助。
正如弗尼尔·维格教授所说的,深圳具有优厚的人才政策及优质服务,这营造出良好的国际人才聚集氛围。目前,深圳正形成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地,并加快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截至2022年12月,深圳高层次人才超过2.2万人,海外归国人员19万人,人才总量已达663万人。
开放包容的环境留住国际人才
精致成列的玻璃杯、色彩纷呈的绘画……这些由俄罗斯艺术家阿列夫蒂娜·科瓦连科(AlevtinaKovalenko)制作的展示品,吸引了与会者的驻足与欣赏。阿列夫蒂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也是一名优秀的商人,她于2019年在深圳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深圳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这是一个大城市,提供了很多的机会。”阿列夫蒂娜向记者谈及她从遥远的俄罗斯来到深圳创业的原因,“在深圳开公司效率很高,在深圳从商的朋友们,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法律咨询,这里的营商环境非常好,我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有兴趣与艺术家合作。之前我还参加了宝安区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两次画展,他们用这种方式帮助推广我的艺术。”
深圳最吸引国际人才的,是开放、包容与创新。“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生活7年,如今是深圳大学硕士的刘美希(priyashaSharma),对于这座城市的活力包容有着同样的感受。
刘美希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代表粤海企业服务中心参加了此次大会。在现场,许多街区的展位都有国际志愿者在场。她说,这不仅是深圳开放多元化的体现,也是深圳国际化的体现,深圳这座城市给人以拼搏向上的精神,因此许多国际化人才都愿意留在深圳,随着城市的步伐而成长。
“深圳以拥有20个国际化街区而闻名。”刘美希说道。招商街区、蛇口街区、粤海街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国际化街区,在大会现场给予许多外籍人士服务。来自蛇口街区的展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国际化街区正以创新理念、专业服务等举措,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精特新”企业:亮出“绝活”招贤纳才
周末这两天,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召开,深圳会展中心每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在这里汇聚交流、彼此吸引。记者在1号展馆里看到,此次深圳10+1个区还特别带领各自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代表参展,诸多战略新品和创新绝活纷纷亮相。其中,有不少企业是第一次参展,并带着彰显科创成果与吸引人才的双重期望。
在宝安展区,纯钧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此次带来了今年刚刚推出的冷藏转运箱和制冷芯片,其中自主研发的制冷芯片相比前几代体积更加小巧,并且静音、控温更准确。该企业品牌经理孔辉告诉记者:“我们是第一次参展深圳国际人才会,除了希望在国际人才展上展示风采,更重要的还希望能在展会找到液冷方面的专家,尤其是这方面的海外专家,未来我们要走向全球。”
第一次参展的企业还有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有了我们的卫星通信,在野外、在航海中都有信号了。这次展出的是我们亚太6D卫星,它能实现亚太区域通信容量和网络安全性的大幅度提升。”该展台负责人说。
“我们也有人才需求,这次专门在展台摆出了我们的‘招贤令’,希望能够吸纳更多人才加入。”记者看到,制造业企业摆出了招聘需求,一方面展现企业风采,另一方面也纳贤若渴。
位于南山展馆的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自研的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能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更有力、更高效的可视化动态监测手段。“这两天,也有一些高校的学生、老师找我们咨询。”该展台负责人说。
IT校企合作大会:为名校名企搭建“鹊桥”
昨日,以“供需对接,就业育人”为主题的2023中国IT产业校企合作大会于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期间在深举行,旨在促进全国高校和深圳高科技产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人才实力,重点围绕应届生招聘、人才定制化培养、实习实训与项目研发合作四大领域合作内容,开展院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对接。
大会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合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办,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承办。大会打造了“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及“派对+路演”双向赋能的新模式。线上依托“鹏城IT人”网站,设立专题对接板块。线下举办“2023中国IT产业校企合作大会”,搭建名校名企“鹊桥会”,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1所国内知名院校以及比亚迪、顺丰科技、商汤、云天励飞等15家优秀IT企业机构现场参会。15家知名IT企业依次上台路演,围绕人才培养和项目研发向高校发出邀请,台下院校以“非诚勿扰”亮灯举牌的形式表达合作意向,通过打造校企“b2b”活动模式,切实帮企业觅得人才、帮高校找到市场。参会院校中共有985院校25家,软件学院院长及副院长78位、书记及副书记46位参加会议,是历届参会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次。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校企派对活动,邀请百余家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优秀企业和91家院校进行现场对接,企业和院校开展了现场“一对一”的深度沟通交流。
中英携手培养专业化创新型人才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首日,由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和英国商业贸易部教育与技能司支持,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办的中英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暨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在深开讲。论坛以技术转移、“双碳”、数字化以及工程领域的职业人才培养为主题,吸引中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高校、企业等组织的120余名代表参与了论坛。
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二级巡视员蒋德华在致辞中表示,自2019年中英签署《关于合作开展国际专业人才交流与职业教育培训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在技术转移、低碳发展、数字化管理、工程建设等人才培养重要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希望未来与英方在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和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取得更多成绩。
英国商业贸易部公使衔参赞施睿耀介绍了中英在职业教育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指出人才在经济建设乃至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希望中英两国能够为各方机构探索更广泛的合作机会,搭建更多科技人才培养合作优质平台。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举行——构建人才“强磁场”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15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会展中心举行。人才招聘会吸引了众多中外人才前来参会。
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国际科技创新城市峰会上,多位中外嘉宾对大湾区创新合作、创新生态建设以及人才优先发展等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以期加强互学互鉴,荟萃全球智慧,共同提升城市对科技创新要素的吸引力,构建人才“强磁场”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变量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卜玉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没有人才,创新落不了地。在驱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各类要素中,人才是非常关键、非常活跃的要素,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最大的核心变量。
卜玉龙表示,那些营商环境好、产业布局优、创新氛围足、人文气息浓、发展平台大的地方,容易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城市要实现持续的科技创新,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进而塑造领先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人才优先发展,引才、用才、留才放在首要位置,从而才能持续健康地为城市发展赋能。
如何更好地吸引国际人才,英国商业贸易部公使衔参赞施睿耀给出建议。
“中国有非常积极的政策和举措吸引来自全球的人才,我认为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支持中英之间的合作。”施睿耀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如果想吸引国际人才到一个城市,就需要建立机制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流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方法是明确告诉他们一个城市正在寻找什么样的人才,并提供一个方式让他们参考。例如中国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都建立了稀缺人才证书目录,这个证书目录包含了各方面需要的人才基准。“我们已经与相当多的城市合作,支持他们纳入高质量和国际认可的英国资格证书,以便他们吸引国际人才。”
创新生态的三大基石
以色列是全球闻名的创新之都,怎么样在贫瘠的条件下生存发展?
“必须动用智慧,要去投资、去创新、去发明,这可能就是我们的秘诀。”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高文表示。
高文表示,以色列必须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从基于资源型的发展到基于智力型、知识型发展,因为他们国家没有什么先天的资源禀赋,因为只有通过科创,他们才能保持在国际上的地位。
高文表示,过去有很多人讲到政企合作、产学研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合作是他们政府一开始就致力做的,这是打造创新生态的基础。另外,教育体系、融资体系、法律法规,所有这些要素联合在一起,才能打造一个生态系统,让企业蓬勃发展,而这个生态系统要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能达成三件事:
一是找到未来的新趋势、新技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