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2-13
父亲王拴仁,1924年4月5日出生在岢岚县马蒲塔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10岁时,爷爷举全家之力让父亲上了学堂,因实在无力供养3年后辍学给地主放牛、扛长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满16岁的父亲毅然弃家从戎,于1939年10月加入山西抗日牺盟会岢岚中心区决死队,1940年5月进入暂一师36团,跟随部队转战于晋西北、陕蒙一带。父亲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受到部队多次嘉奖。1943年3月由连指导员官能贵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火淬炼中迅速成长,历任班长、排长、连长。
1945年7月底,父亲所在的36团在神池与五寨之间的横山一带打了一场惨烈的伏击战。当时驻神池义井据点的日军向五寨县城方向聚集,36团埋伏于横山一带,形成对敌包围圈。日军殊死顽抗,战斗异常激烈,团长高永祥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建国后父亲曾两次去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拜谒祭奠高团长。
1945年9月,父亲到延安中央党校培训,进行了政治、文化、军事的系统学习,并投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自救运动,纺棉线、织粗布、扛镢镐开荒种地。两年间政治思想觉悟、军事素质、文化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革命圣地延安期间,父亲有幸参加并见证了我党历史上值得铭记的几件重大事件:1945年10月10日在延安机场举行毛主席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平安返回的欢迎大会;1946年4月19日参加了由3万人在延安机场举行的追悼叶挺、王若飞等共产党人,祭奠在兴县黑茶山“四八空难事件”中遇难的革命先烈公祭大会。1946年7月28日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参加了一二〇师政委关向应将军的追悼会。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父亲被迫提前中断中央党校的学习,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并于当年3月底遵照组织安排返回岢岚在警卫连任排长,直到1948年8月。
1948年4月4日,毛主席进驻西柏坡途经岢岚,适逢岢岚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毛主席亲自接见参会人员,父亲再一次亲耳聆听了伟人的讲话和"岢岚是个好地方"的赞誉。
1948年9月,父亲被任命为连长,随部队北上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1月,父亲转业到地方,在故乡岢岚公安局工作。1950年9月至12月,在忻县地委党校系统学习党的理论,1954年11月至1955年5月在山西省政法干校公安专业学习,提升了自身公安工作的政治、业务素质。父亲在公安局工作近10年中,先后担任预审、政保股副股长、股长、副局长等职务。他始终嫉恶如仇,惩恶扬善,践行了人民公安警察的神圣职责。
1958年5月至1961年6月父亲分别在大巨会公社、城关钢铁公社任书记。父亲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钢铁公社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好评,1959年受到县委物质奖励和荣誉奖。
1961年7月至1964年3月父亲任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全面履行法纪监督,查处违法,打击、预防并举,诠释了一个政法干部对党的忠诚。
1964年4月至1968年12月,父亲先后担任人委畜牧局、农业局副局长,期间父亲参加了“四清”运动,担任驻定襄县寇村“四清”工作队队长,顺利圆满完成上级党组织交付的“四清”任务。
1969年至1975年8月,父亲担任县革委会生产组副组长。在这期间,岢岚“东风水库”建设工程启动,县里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父亲住在工地现场指挥。参加建设的机关干部和18个公社领导带队的民兵队伍,(驻岢岚部队和岢岚中学师生等也多次参加了工地劳动),几千人在工地上劈山取石、飞车运土,你来我往,车水马龙。父亲和指挥部的同志们运筹帷幄、呕心沥血、调兵遣将、指挥若定。他们树标兵鼓干劲,搞比赛促进度,整个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足足比原计划提前13个月),胜利地完成了水库工程建设。
1975年9月至1981年4月,父亲任农工部部长,在对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畜牧齐抓共管的同时,因地制宜,重点抓了畜牧业和造林绿化工作。父亲带领一班人根据岢岚的特有气候、丰富牧草资源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先后引进“高加索”长绒优种羊、德国“美利奴”绒毛肉羊和辽宁盖县绒山羊,投放大义井、官庄等牧场进行大范围优种繁殖,为日后岢岚成为绒山羊养殖基地奠定了基础。1979年春,父亲去五寨小河头与驻军接洽,在李家沟一带用飞机播种乔灌木及松杉树,父亲跟机作业飞播,圆满完成了飞播任务,为根治水土流失及"三北"防护林带建设做出了贡献。
1981年5月父亲再次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全面主持纪检委的日常工作,父亲深知“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有口皆碑。当时干部违纪建私房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人民群众对公职人员瞩目的热点。父亲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刚直不阿,重拳出击,刹住了违纪建私房不正之风。
1983年年底,父亲响应党中央机构改革“打破干部终身制”的号召,主动让贤,于1984年5月离休,原行政16级。
父亲在职45年,鞠躬尽瘁甘为孺子牛,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和坚定不移的信仰。
1991年离休后的父亲迁居忻州,和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但父亲仍一如既往的关心着党的事业,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2000年不顾年事已高,不辞劳苦多次去省城找有关部门为岢岚扶贫项目及经费奔波,为家乡争取到了南山养羊项目及前期资金10多万元,耄耋之年发挥余热再做新贡献。
2008年汶川大地震,85岁高龄的父亲卧病在床已3年,仍情系灾区,带头从自己微薄的离休生活费中捐出1000元救助灾区,并提议家中所有共产党员积极捐款支援四川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忻州市老干局有关领导对他高度赞扬,并登门为他送上了中组部颁发的“特殊党费”的《党费收据》。
2010年2月11日父亲安详地离开了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甘洒热血写春秋”是父亲那一代共产党人深深的时代烙印。父亲虽然没有给子女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是把坚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镌刻在我们的骨髓里,把爱祖国、爱人民的种子播撒在我们心田,把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根植于我们心底,把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传承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向英雄的父辈致敬!
作为革命的后代,我们要赓续党的红色血脉,传承父辈的岁月荣光,绝不忘记昨天的苦难辉煌,坚定秉持今天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取得更大的荣光!
子女:王爱萍(执笔)王新平
王玉萍王文平王丽萍王俊萍
编后记:
历时近两年,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荣光——岢岚离休干部风采录》一书日前和读者见面了。
全书分上下两册,共编录1949年10月1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岢岚县离休干部384人,编撰文章290篇。全书通过老干部自述、亲朋和战友追忆等方式,回顾了他们的初心故事和奋斗历程,真实记录了384名离休老干部的光辉历程,全书附录中还编录了18名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编撰文章12篇。
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一帧帧珍贵难得的照片,生动诠释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信念追求和人生境界。其间既有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忆,又有对先进典型的由衷赞美,既有对家乡巨变的热情讴歌,又有对人生感悟的情感抒发;既是一部岢岚老干部的成长史、奋斗史和革命史,也是岢岚近代革命斗争史、生产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的精彩缩影和生动写照,平凡中见伟大、细微中见精神,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如本书序中所言:“岁月铭记着老干部的奋斗足迹,历史记载着老同志的光荣业绩。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是的,“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学习传承老干部精神是我们的应有的责任。
来源:中共岢岚县委组织部中共岢岚县委老干部局
编辑:贾大伟
岢岚县融媒体中心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