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深做实“五大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全力做好稳增长、稳投资、稳市场、稳外贸、稳民生、稳预期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稳中快进、稳中优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呼伦贝尔新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超过100亿元;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绿色发展指标全面完成,能耗强度和减排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各项工作力求达到更高标准,在具体实践中取得更好成效。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综合发力稳增长,巩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政策、投资与消费一体发力,促进供需优化升级和良性互动,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持续推动经济整体向好。
一是狠抓项目扩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全时段全周期抓实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五个一批”行动,加快推动签约率、开工率、落地率和竣工率“四率”齐升,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准确把握国家和自治区投资政策,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做优做精项目库,重点谋划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类项目,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大盘子。加快项目实施进度,2月份为“集中审批月”,3月份为“前期手续办理攻坚月”,从4月份起,每月开展一次集中审批,持续打好预算内投资、债券资金、社会资本等“组合拳”,实施294个市级重点项目,力争开复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0%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齐海满”高铁、两伊铁路改造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根河-牙克石、紫沟-大兴、G331沿边公路洛古河-恩和哈达公路项目,推动扎兰屯市柴河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加快国网公司电网基建和满洲里市热电厂扩建工程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实施永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争取将毕拉河-晓奇子水利枢纽供水、根河-红花尔基供水纳入自治区和国家水网规划。
二是强力招商增后劲。出台《呼伦贝尔市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加快推动全地域全行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坚持目标引领抓招商,市旗两级以上率下,配强专业队伍、增列专项经费,发挥政府驻外联络处和商会协会作用,实行“清单管理、每周调度、月度通报、季度评估、年底考核”机制,市级领导带头,在全市掀起“全域抓招商、全员抓招商、比拼抓招商”新热潮。坚持链式思维抓招商,聚焦8大产业集群和10条产业链,发挥优质特色旅游、农畜林产品、沿边口岸等比较优势,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精准把握、灵活运用“十二条”招商引资方法,吸引头部企业投资落户。坚持优化环境抓招商,聚焦“六个维度”,全领域全要素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大力推行极简审批、容缺受理、拿地即开工等经验做法,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优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实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办事流程,着力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土地、融资、用工、市场等难题,对于重大项目落地问题,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解决;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土地使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一视同仁,制定行政执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全面规范行政执法和处罚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面对面了解经营情况,实打实帮助解决问题,心贴心与企业家交朋友,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三是综合施策激活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助企惠企各级各类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更多切合实际、解决问题、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具体措施,强化政策协同配合,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以发放政府性消费券为引领,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加快批零住餐、文旅娱乐等消费恢复提振,促进汽车、家电、成品油等大宗商品消费。打造中心城区夜经济示范街区,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创建,推动大型商超、门店商铺、早市夜市等全面活跃起来。培育新型消费,提升域内电商平台服务水平,发展直播电商、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加快农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让呼伦贝尔的好产品更加快捷走向全国。消费的潜力取决于老百姓的收入实力。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让群众挣钱有预期、花钱有底气,让“钱袋子”鼓起来,把“烟火气”引回来,促进消费真正火起来。
(二)聚焦实体促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深做实“五大行动计划”,实行“4+5+N”整体推进机制,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力构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特色更加彰显。树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游客主角,实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提升全域全季全业发展水平,把呼伦贝尔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游牧心灵、休闲打卡的首选之地。实施以创促建品牌示范三年行动,全力推动莫尔格勒河5A级景区创建,争创呼伦贝尔古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额尔古纳湿地、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等6个景区提质扩容。深度挖掘林区旅游资源,加强与森工集团协作,开发一批体现林区特色的文旅产品。高品质举办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旅游节,把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办出特色,让游客尽享草原魅力。借势筹办“十四冬”,完善冬季旅游服务设施,承办好第二十届冰雪那达慕,持续提升冬季英雄会等汽车自驾试驾活动吸引力,开发“冷极”冰雪度假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打造高端冬季旅游目的地,绘出“四色调”、唱响“四季歌”,做到春夏秋冬全年无淡季。开展质量效益提升行动,实施数字文旅工程,加强游客便利化设施和服务供给,加快“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升级,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严格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在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陈旗开展旅游先行赔付机制试点,真正让游客留得住、愿消费、还想来,持续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
二是推动农牧产业增量增质发展供给更加充实。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产业化理念、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导向,在“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上持续发力,加快打造特色现代农牧业强市。坚持以扩大数量夯实根基,新建81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650万亩黑土地保护工程;在海拉尔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布局建设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2万亩,丰富群众“菜篮子”“果盘子”;加快规模养殖场建设,设施畜牧业养殖比重达到51.5%。坚持以提高质量延伸价值,加快鄂伦春旗、莫旗大豆和牙克石市马铃薯种薯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伊利有机乳制品22条生产线运行投产,扶持塞尚乳业稳定生产,地方特色奶制品加工主体达到80家,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完善区域公用品牌质检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授权主体50家以上,让品牌强起来、响起来。坚持以增加产量保障供给,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1195万头只,肉产量达到25.6万吨,奶产量稳定在85万吨以上,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呼伦贝尔粮”。
三是推动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链条发力,超前抢占赛道、强化数字赋能、加强科技支撑,培育新的发展引擎。聚焦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推进玖嘉年产2000台套农牧业装备生产线、野田铁牛增项扩能、金耕农机年产2000台大型免耕播种机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引进先进冰雪装备和除雪机械制造企业,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0%以上。聚焦打造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推动阜丰50万吨氨基酸、齐鲁制药乙基多杀菌素加工等项目建设,促进生物科技产业高端化发展。聚焦打造通航临空发展先行区,建成投用海拉尔机场耐寒测试通用航空维修基地,深化与中航通飞、中国民航大学等企业院校合作,拓展扎兰屯临空产业园功能,培育空港直接配套服务、临空型电商仓储等新模式。聚焦打造亚太寒地测试目的地,坚持全市统筹、合理布局,发挥牙克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冰雪产业研究院和“中国冷极”冷资源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巩固拓展飞机、汽车及工业品耐寒测试和科学研究。聚焦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落实自治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农牧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呼伦贝尔大数据中心运营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从“有数据”“汇数据”向“用数据”“数据增值”迈进。
四是推动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举措更加精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途径,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提升点绿成金本领,努力把生态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种植饲草105万亩,其中羊草种植20万亩,新建羊草繁育基地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60万亩,培育引进现代化草牧业企业,打造“育种收、储加销”全链条产业圈。坚持向森林经济要效益,加强与森工集团合作,一体规划、协同建设,地企联合打造森林食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以口岸为核心的木材加工集群,不断提升木材及附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培育壮大生态康养产业,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康养产品。以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引领,抢抓自治区支持我市试点工作重大机遇,加强碳汇项目储备库建设,重点开发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适度发展草地碳汇项目,探索建立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林草碳计量模型,试点推进市直属林业六局林业碳汇实现交易,力争在自治区“碳普惠”交易平台率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努力进入碳汇交易市场第一方阵,让呼伦贝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在前、作示范。
五是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转型更加有力。聚焦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发挥驻地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领办产业园、延长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扛牢能源安全保障责任,扩大释放优质产能,推动灵东煤矿150万吨产能核增手续办理,力争全市煤炭产量达到1.1亿吨。组织做好184万千瓦新增电源并网工作,新增发电量4亿度。推动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有色金属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化工企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技术改造,实施伊敏露天矿年产3500万吨生产系统完善、国能宝日希勒一级破碎站、金新化工液氮洗装置节能等24个技改项目,争创4家绿色工厂。加快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投资39.7亿元,实施12项新能源项目,岭东伊穆直流外送100万千瓦、中核扎兰屯20万千瓦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