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宵鹏
□本报通讯员史华威
“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这则俗语在古城河北保定的青砖巷陌间世代流传——锃亮的铁球在手中沙沙作响,空气里飘来炝锅炒“春不老”芥菜的咸香,还有面酱大饼诱人的滋味,地道的保定日子就这样不疾不徐地转着。
近年来,保定市司法局将“铁球之和、春不老之韧、面酱之融”的文化智慧凝练为基层治理密码,通过筑牢调解根基、激活解纷动能、破解治理顽症,有力助推基层善治,构建起多元解纷新格局,全面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法治保定新图景,为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贡献独具特色的“保定方案”。
“一转铁球通心结,二持春老韧不弃,三融面酱聚众力”,矛盾纠纷化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传统文化焕发治理新生。统计数据显示,保定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常年稳定在99%以上,有力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古城的深厚底蕴与崭新活力。
“一转”通心筑根基“你们能帮帮我吗?这些麻核桃质量有问题,我要退款!”2024年8月,北京郭先生的一个求助电话打到保定市涞水县惠农麻核桃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该调委会迅速响应,立即启动调解程序,凭借“铁球之转”的高效沟通机制,积极推动双方协商。最终,纠纷得到圆满化解,郭先生成功收到全额退款7000元。
据了解,涞水县麻核桃种植面积高达10万余亩、400多万株,涉及农户8万余户,线上交易平台注册商户达1200余家。“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核农、商家、消费者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频发,为化解行业内矛盾纠纷,我们在2024年成立了惠农麻核桃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在12个主产乡镇设立法治驿站,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和谐稳定发展。”近日,涞水县麻核桃协会调委会主任冀卫东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涞水县司法局立足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聚焦铜锅、文玩核桃等特色产业以及野三坡旅游民宿等矛盾热点,大力发展行业调委会,今年以来,6个行业调解委员会累计调解矛盾纠纷328件,调解成功率达100%,有效筑牢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为营造公平有序、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箱包之都”白沟新城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北方重要苗木生产基地”博野县建立苗木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国山药之乡”蠡县建立麻山药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如今,“因地制宜、应建尽建”已经成为保定各行各业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第一原则。
保定市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5962个,其中,村调委会5129个,社区调委会431个,乡镇调委会258个,街道调委会28个,先后建立涵盖医疗、婚姻家庭、环境保护、银行保险等多个行业、领域人民调解委员会89个,个人调解室27个;乡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实现了全覆盖,人民调解根基进一步筑牢。
“二持”韧劲破壁垒“走村串户嘴皮儿干,不问风天和雨天,哪里有事我往哪里赶,牢记着我是位人民调解员!”这段源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都新颖调的唱词,正回响在微电影《换地风波》的热映现场。
该部影片以保定市望都县“帮大哥”调解室的真实案例为原型创作,在全县放映时场场爆满,观众叫好声不绝于耳。“叫得响,信得过,调得平!‘帮大哥’调解室的10名调解员和咱保定的‘春不老’一样,有韧劲!”现场观众纷纷发出感叹。
近年来,“帮大哥”调解室全面加强人民调解与信访工作的联动对接,在望都县信访局、县群众工作中心开设“老百姓说事”窗口,定期接待来访群众,积极参与化解信访积案,先后成功调解信访积案632件,收到锦旗55面,全县信访总量大幅下降。该调解室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人民调解先进集体”“平安河北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人民调解根基在村(社区),关键在乡镇(街道)。作为乡镇(街道)化解纠纷的主阵地,司法所的首要职责便是指导调解工作。自2022年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启动以来,保定市坚持党建引领,以等级评定为抓手,大力实施“强阵地、壮队伍、夯基础”攻坚行动,进一步夯实规范化建设根基。
同时,保定市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建设联合调解中心,推进平台、机制、组织三位一体建设,健全完善“警调”“访调”“诉调”及行政部门对接机制,构建起“事前防范、事中化解、事后管控”的全链条闭环式纠纷化解体系,使调解成为调处矛盾、化解纠纷的第一选择,解纷动能进一步增强。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