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待遇事关教师职业吸引力。2024年3月,“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少地方出台教师减负相关政策。9月,张晋藩、黄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4年“最美教师”等,国家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更加完善。11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过去一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系统多措并举,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要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高质量建设一批师德师风教育基地;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拓宽教师成长路径,育优建强师资队伍;要以数字化赋能教师教学,持续减轻非必要的教学负担,努力让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5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2024年,教育战线持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策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推动高水平教育开放,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引进来”和“走出去”共同构成了教育对外开放的完整格局。2024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美国马斯卡廷中学访华代表团学生和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为国与国关系健康发展夯实民意根基,为推进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凝聚共识、汇集力量。11月,习近平主席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希望世界中文大会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月,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召开,举行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成立仪式,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教育组织等89个机构作为首批成员加入联盟。11月,《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印发,努力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此外,在数字教育方面,我国主动引领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办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推向世界。过去一年,我国坚持教育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双向并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2024年6月,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对两国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提出殷切希望。为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3月,教育部召开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座谈会,强调要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扩大高水平合作办学,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等等。一年以来,我国不断扩大教育开放,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引导高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点面结合促进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构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应有之义。2024年,我国保持与教育类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积极自身理念和经验;发起并成功主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强调通过教育数字化促进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借助联合国机构、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平台我国数字教育标准、规范和最佳实践;担任联合国儿基会“公共数字学习门户”项目牵头国家等,进一步发出数字教育的中国声音。
面向未来,要持续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数字教育稳健出海;要推动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等深入开展务实有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坚定教育自信,主动参与、推动、主导国际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6展望2025:全面布局、高位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点要点、教育强国建设必争领域、改革攻坚的着力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落地见效,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作用,把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精神和重要政策点转化为各个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生动实践,要充分调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历史观、比较观,特别是要树立大教育观和科学育人理念,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最关键支点上持续发力。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改变传统思维,探索构建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难题,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新技术新手段,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且更具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真正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和基础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教师专业培养特别是育人能力的提升,减轻教师负担特别是非教学负担,真正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静心从教。五是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加强高水平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主要执笔人:姜朝晖、花昀、李洋、吴瑞瑞;花昀为通讯作者;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GYJ2024006]成果)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