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5-08-19
在开封,一场场基层文化活动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从热闹非凡的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到形式多样的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再到精彩纷呈的各类赛事,开封市以丰富多元的文化盛宴,满足着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开封市文化馆共举办各类线下文艺活动70余场,参与队伍500余支,参演人数5000余人,线上线下受众人数达120万人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了展示开封城市精神风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广场欢歌: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当文化盛宴走出剧院,融入寻常街巷,便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温度。夏夜微风轻拂,城西街道广场笼罩在暖黄的灯光下。8月15日晚,72岁的王金凤老人早早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目光紧锁舞台:舞之韵舞蹈学校的少女们以一支《小河流淌》柔美开场;杂技演员头顶叠摞的板凳惊险亮相,每一次看似摇摇欲坠的瞬间都引得全场屏息,又在稳稳落定后引爆如雷喝彩。“家门口就能看这么精彩的演出,比电视里还热闹!”王金凤揉着笑酸的脸颊,由衷地对邻座感慨。
这并非孤例,而是开封基层文化蓬勃生机的缩影。“欢乐周末”已成为深入社区的文化惯例。杏花营社区里,豫剧《抬花轿》的悠扬唱腔余音未落,蹒跚赶来的老人和背着书包的孩童已将广场角落挤得满满当当;西湖街道的“欢乐周末”暨“四季村晚”活动则更添巧思,在《盛世欢歌》点燃全场后,精心设计的垃圾分类知识问答环节瞬间点燃居民的热情,争相抢答的场面让工作人员惊叹:“答题不仅快,准确率还高。”
盛夏时节,这股文化热潮持续升温。尉氏县滨河广场灯火璀璨,“欢乐周末”系列活动接连上演,传统戏曲与现代歌舞轮番登场。观众或坐或立,热烈的掌声与手机微光交织成一片星海。数据显示,自5月23日启动以来,市区(含祥符区)“欢乐周末”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12场,吸引线下观众超5500人次,线上覆盖57万人次;“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惠及线下500余人次、线上4.41万人次。数据背后,是“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鲜活实践。舞台虽简,欢乐无界——稚童随乐摇摆、老者含笑击节,寻常周末被点染出节庆般的融融暖意,生动诠释着文化惠民工程扎根基层、润泽民心的深远意义。
百姓舞台:从观众到主角的蜕变
在开封蓬勃发展的文化图景中,一股源自民间的力量正悄然重塑着文化生态——普通群众正从文化的欣赏者华丽转身为热情的创造者与舞台的主角。
这股转变的活力,在今年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8月8日,“中原舞蹁跹”河南省广场舞大赛开封赛区选拔赛上,全市13支活力四射的队伍同台竞技,舞姿蹁跹。开封市文化馆俏金秋艺术团以一段融合了经典豫剧唱段《亲家母》的舞蹈惊艳全场,与尉氏县文广旅志愿舞蹈队双双摘得桂冠,展现了基层文艺的蓬勃生命力。
群众文化的种子,早已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回望1个月前,7月11日的“唱响新时代”群众合唱大赛开封赛区选拔赛现场,400多位普通市民组成的11支合唱团,用歌声架起跨越年龄的桥梁——从7岁稚童到65岁长者,真挚的歌声汇聚成时代强音。最终,尉氏县倾音童声合唱团与顺河回族区河之声合唱团以精湛技艺和动人演绎,共同登上了最高领奖台。
而在基层乡村,“快乐星期天”的活动更赋予了群众文化以深远的乡土情怀。在豫剧皇后陈素真的故里——祥符区袁坊乡南北店村,村民自发组织的盘鼓队、广场舞队成为文化广场上的主角。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将熟悉的乡音乡情融入表演。“这个星期天过得很有意义,让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文化志愿者唱的家乡戏。”尉氏县花桥刘村村民刘军献在观看了演出活动后很是满足地感叹道。
支撑这“人人参与、人人出彩”文化盛景的,是坚实的组织体系。以尉氏县为例,该县创新构建“赛事牵引+协会组织”双引擎驱动模式,全年规划开展9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不仅是一场场文化盛宴,更是“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宗旨最生动的实践,真正实现了让群众从台下走到聚光灯下,成为舞台当之无愧的主角。
机制创新:文化繁荣的长效密码
开封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正以其系统化的机制创新,超越单一娱乐功能,构建起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艺术欣赏、社群凝聚于一体的复合供给模式。这不仅是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更是激活基层文化生态的长效密码。
活动内涵不断深化,精准对接多元需求。在龙亭区,“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将非遗展示巧妙融入文艺演出,让沉睡的文化瑰宝在当代焕发新彩;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安全生产月”专场,则创新地将安全理念编织进节目之中,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轻松掌握实用安全知识。这种“文化+”的复合供给模式,有效放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多方力量的协同联动,打破了资源分散的壁垒。全市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的年度主题,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无论是城西街道联合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广旅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社区及艺术学校共同发力,还是杏花营街道依托自身文宣力量深耕细作,都体现了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市场与群众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
此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惠民的时空边界。广场舞大赛和合唱大赛选拔赛的云端观赛人数双双超过6万;尉氏县的“欢乐周末”借助“百姓文
化云”平台直播,线上观众轻松突破百万。实体舞台与虚拟空间的同频共振,让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地域限制,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阵地,为文化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作为豫剧祥符调发源地的南北店村拥有专属的文化广场,洧川镇花桥刘村则依托文化中心广场常态化开展活动。这些场所不仅是群众展示才艺、共享欢乐的舞台,更是承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宣传、传承地方文脉、普及安全知识的重要平台,深深扎根于社区生活之中。
开封文化建设的精髓,藏匿于三组数字中:120万受众见证活动规模,500支草根团队彰显参与深度,70余场文艺活动折射创新活力。其成功密码在于打破“政府演、百姓看”的旧窠臼,构建起“政府搭台—专业护航—群众创编—科技赋能”四维生态。
正如开封市美术馆“记忆里的开封——城市印迹民俗文化藏品展”展中斑驳的搪瓷缸与粮票,今日的广场歌舞、乡野戏台、赛事奖杯,正成为新时代开封人的精神印记。当文化从殿堂走入街巷,当百姓从观众变为主角,八朝古都便在古今交会处,生长出葳蕤生香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