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织就“水下森林”生态网——
激活洱海生态自净密码
雨后初晴,洱源坝子沉浸在氤氲的水雾中。在洱源县右所镇西湖边,一筐筐人工繁育的苦草正被运送到湖滨。在滩地上接应的工人将它们按每捋6至10株梳理出来,在根部用细绳与定制的可分解小沙袋捆绑住,再由负责种植的工人划船运送到湖面,按固定间距进行抛投。
“用小沙袋捆住根部,苦草就能沉到湖底扎根存活。通过人工补种沉水植物,在水面下形成繁茂的‘水下森林’,对修复洱海主要入湖水源地西湖的水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丑庆川介绍,洱源西湖的试点工程将人工繁育的苦草作为先锋物种进行主要种植,目前已完成种植1.2万平方米,后期会辅以微齿眼子菜、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光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进行群落结构优化。
工人在洱海抛投微齿眼子菜。云南日报记者秦蒙琳摄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洱海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水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一个个池塘里长满了新繁育的水生植物种苗,丑庆川边走边介绍沉水植物的名称和习性。“洱海的水生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沉水植物作为清水态水体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不仅能够减少沉积物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还能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丑庆川说。
多年来,科研人员持续对洱海水生植物类群进行跟踪监测,针对洱海湖区水生态系统退化、水生植被群落简单化、植被面积占比小等突出生态问题,制定实施洱海水生植物关键类群强化恢复工程,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构建水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2022年起,每年3月至8月间,在洱海湖区内的适宜片区科学开展沉水植物人工补种,改善洱海近岸沉水植被群落结构,增强湖湾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自净能力,提升洱海近岸水环境质量。
洱海水生植物关键类群强化恢复工程是云南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一部分,该工程从水生植物关键类群恢复、鱼类结构优化调整、重要滤藻动物与土著鱼种恢复、外来物种防控、岸带植物群落结构优化等多种生物因素的调控入手,对湖泊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控。其中,水生植物关键类群强化恢复总实施面积92.32万平方米,通过削减危害物种金鱼藻,对海菜花、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等洱海本土物种进行人工种植恢复,重构湖湾“水下森林”,促进该区水生态环境向“草型清水态”转变。
“去年,我们在东沙坪湾种植了40万平方米微齿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光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在海东、挖色、喜洲海舌等近岸水域种植了15万余平方米海菜花,起到了很好的水质净化效果。今年4月,我们将继续在洱海近岸适宜水域集中恢复种植海菜花37万平方米,并在适当区域搭配荇菜。待到8月花开满湖,白色的海菜花与黄色的荇菜花相互映衬,将成为洱海湖面上最美丽的风景。”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孙潇介绍。
云贵川3省联动保护赤水河——
共护一河清水向东流
3月,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翠竹摇曳、溪水潺潺。这里是赤水河的发源地。从山崖上源源不断流淌下来的清澈溪水,一路欢快地走云南、过贵州、进四川,流经3省4市16个县(市、区),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
赤水河源头山清水秀。云南日报记者沈迅摄
赤水河干流全长436.5公里,是长江上游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也是连接云贵川三省的经济与文化的纽带,被誉为“母亲河、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
“保护赤水河就是保护长江。”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以及三地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起同步实施,以“决定+条例”的方式,完成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开启了三省共护赤水河的新局面。
一张图谋划,一盘棋治理。“三省共同决定”和“三地保护条例”,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协同治理,建立健全三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规范了各级政府及相关方面的职责,为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提供了支撑。2023年,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原来的2亿元增加至3亿元。
为营造全民齐参与、共护赤水河的浓厚氛围,云贵川3省4市政协联合倡议约定,从2023年起,将每年5月最后一周确定为赤水河保护宣传周,由昭通、毕节、遵义、泸州4市政协轮值牵头组织,推动赤水河保护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寨,广泛凝聚共识,筑牢生态屏障。
作为保护赤水河的源头防线,赤水河(云南段)干流全长97公里,流经昭通市镇雄、威信2县17个乡镇。昭通市扛实“源头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合资金52.43亿元,深入实施全面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六大行动”,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环境保护,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昭通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建梅介绍,经过系统治理,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的17个乡镇实现“两污”处理设施全覆盖,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全部退出,后续生态修复工程全部完成。同时,修复矿山278座,建设河道防护林带1460公里,实施退化林修复4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基本实现流域内“看不见荒山、看不见裸土”。
截至2024年底,赤水河(云南段)实现全域河流自然生态流淌,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鱼类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43种,特别是去年10月监测发现的伦氏孟加拉鲮、花公式两种鱼类,为20年来首次发现。2023年,赤水河(昭通段)保护治理工作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保山市持续推进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绿色答卷映照高山峡谷
高黎贡山,享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等美誉,在云雾间书写着生态传奇。如今,电影《花开高黎贡》主题曲“守望远方归来的精灵,脚下丈量深情的土地……”正响彻保山市的各个角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人故事传唱成歌。
高黎贡山保山段
近年来,保山市高度重视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五种保护模式”,织密“五张防护网”,不断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早在1995年,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就协助百花岭村成立了我国首个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社区公益组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
协会成立近30年来,会员由创建之初的48名发展到200多名,带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成立社区森林共管机构28个、长臂猿共管委员会1个、观鸟理事会1个。
“以前村民会上山打鸟,现在我们成了护林员,变成了护鸟人。我们保护好了生态,也给自己带来了美好生活。”家住高黎贡山东麓下的芒宽乡百花岭村民侯体国说。如今,百花岭村已有“鸟塘”60余个、“鸟导”100多人、农家客栈20余家,观鸟游为村民增收达2000万余元,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之路。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西坡的龙江源头火草地,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植物——大树杜鹃,其成熟种群数量仅有200余株,被列为极危物种,自然繁育困难重重。
为此,相关部门对大树杜鹃开展了人工繁育及扩繁技术试验,在腾冲市曲石镇林家铺子种植了200株大树杜鹃,目前长势良好。“大树杜鹃种子比芝麻粒还小,在立地条件下很难存活。”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大树杜鹃,保山市还开展长蕊木兰、保山茜、滇桐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引种繁育、回归种植等近地保护工作,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有效保护探索了一种全新模式,在林家铺子选择30种272株珍贵树种开展物候观察和育苗试验。
“高黎贡山的护林员必须会使用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等设备,以便开展野生动植物影像监测。”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保山市采用“影像保护”手段,创新开展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积极实施“走廊带保护模式”,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建设了生物走廊带,连通保护区之间的生物通道,解决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孤岛化、破碎化问题,促进保护区的连通性和物种交流。
经过40多年的保护管理和建设,高黎贡山保山段保护成效显著,有高等植物5726种及变种、动物2791种(含亚种);发现新物种627个,分布鸟类796种、灵长类动物有10种,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3%增至现在的93.7%。经对比2010年和2018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数据,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从431.42亿元增长到498.32亿元。
截至2024年底,高黎贡山“五种保护模式”等经验做法成为全省典型,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评估达到最高等级,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典范。
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模式——
巡护脚步踏遍密林深处
清晨的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时聚时散,群峰忽隐忽现。密林深处,阔叶林层层叠叠,长臂猿的啼叫打破宁静,保护区在晨雾中苏醒。
专职巡护员段誉背上干粮、水壶和睡袋,在移动端上轻点几下,开启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20多年来,这位老巡护员记录着野生动植物的踪迹,搜寻着盗猎盗伐的蛛丝马迹。
如今,传统的巡护经验正与现代化科技深度融合,改变着这片原始森林的守护方式。
工作人员开展巡护、监测工作。云南日报通讯员李忠林摄
“以前巡护靠经验,现在靠科技。”段誉指着移动端上的巡护监管App介绍。如今,巡护员每次巡护的路线、时长都能实时上传,不仅迷路时可循迹返回,监测数据还与考核挂钩,既保障了安全,又提升了巡护的积极性。
近年来,大雪山保护区制定《巡护员薪资考核办法》并开发巡护监管平台,建立起“管护局+管护站+管护点+专职巡护员”的组织体系,创新巡护员管理模式,推动巡护工作从要我巡护到我要巡护转变。在巡护监管平台上,巡护员的足迹化作电子地图上的线条,观察到的动植物信息变成数据库里的条目,每一次走访、每一场宣传都被详细记录,成为工作成效的数字化见证。
巡护员的足迹已遍布大雪山保护区的每个角落,2.2万人次的社区工作、3.63万人次的野外巡护、35.3万公里的巡护里程,编织成一张守护生态的安全网,见证着保护区的点滴变迁。
“自从用上监管平台考核,月收入从1000多元涨到了3800元,我们的巡护工作也越干越有劲。”段誉说着,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过去的巡护工作主要是防偷猎,如今已拓展到科研监测领域。管护局保护科负责人杨云森介绍:“我们鼓励巡护员在巡护中发现新物种,在学习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通过持续地入户宣传,帮助当地群众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学会反哺自然。”
这一转变在保护区周边村民罗老五眼中格外清晰。“这两年,保护区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连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这位从小在保护区边长大的村民,亲眼见证了家乡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蜕变。
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大雪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目前,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2148种、哺乳动物117种、鸟类201种、两栖爬行类102种、鱼类58种。其中,以西黑冠长臂猿、马来熊等为代表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2种,以水鹿、白鹇等为代表的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6种,成为国内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最完整的保护区之一。
夕阳西下,段誉结束了一天的巡护工作。站在山顶,望着脚下绵延的森林,他心中充满自豪。
巡护员的脚步从未停歇,科技的力量在不断延伸。永德大雪山的生物多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