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5-03-19
从雄伟高山到热带雨林,从高原湖泊到奔涌江河,从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到奔放的红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云南撑起“高颜值”的同时,也孕育着生命的奇迹。云南省以仅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庇护着全国50%以上的植物种类、70%以上的动物和菌物种类和80%以上的植被类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堡垒,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沿支撑。
胸怀“国之大者”,牢记谆谆嘱托,云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底色愈发鲜明
走进滇池畔的宝丰湿地,昔日围湖造田的痕迹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水杉林、摇曳的芦苇和成群的候鸟。曾经的滇池治理痛点,通过生态修复,如今成为了昆明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肾”。
滇池海埂大坝人鸥同乐。云南日报记者杨峥摄
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是增强屏障韧性的基础。多年来,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力实施国土科学绿化,深入开展绿美云南三年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近7000万亩(2015—2024年底,累计完成营造林6666.4万亩)、种草改良600余万亩、湿地修复15万亩,治理石漠化近1000万亩(每5年1个监测期,2016—2021年治理石漠化958.5万亩),湿地修复1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24.10亿立方米,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扩绿量的增长,促进兴绿质的提升。依托生态资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探索形成了“退耕还林、林下种植、农林双赢”的“其达村草果致富模式”,“自然风光如画、民族风情多彩”的“秋那桶生态旅游模式”,“稻香鱼肥、农旅融合”的“甲生村循环经济模式”,蹚出了山美水美人致富的新路子。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以其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高原农耕技术及生产、生活、文化相融共生的活态文化系统,通过“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阿者科计划”等,走出一条梯田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4年,云南省林草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速排名全国第一,总产值超过56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从“绿色屏障”到“绿色引擎”,全省持续修复脆弱生态系统抵御生态风险的同时,更探索出一条以绿为底、以绿兴业、以绿惠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汇聚起绿色发展的蓬勃力量。
构建自然保护体系
憨态可掬的怒江金丝猴或是悠闲地在树上觅食,或是互相追逐打闹,或是用大大的眼睛沉浸式“欣赏”高黎贡山的壮美景观……这是近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泸水管护分局和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高黎贡山深处开展野外实地调查时,监测到的怒江金丝猴新猴群。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云南日报通讯员李家鸿摄
经过研究人员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距离的确认,这群数量在60只至80只的怒江金丝猴成为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三个怒江金丝猴种群,至此,我国境内怒江金丝猴确认的总数也增至3群约360只。
包括怒江金丝猴在内的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繁衍生息令人欣喜,而这也是云南坚持保护优先,全力构建自然保护体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依托多样的生态系统,我省持续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珍稀物种提供“生存庇护所”,为系统性保护修复筑牢生态防线。
从滇西北的雪山冰川到滇南的热带雨林,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61%。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面积达8100万余亩,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建成国内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西双版纳植物园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为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奠定基础。
2024年,按照国家布局,云南省继续加大自然保护体系构建力度。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全面完成国家公园设立指南规定任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设立方案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进入设立阶段;联合西藏完善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并报送国家林草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状况报告通过国家林草局评审,并转报世界遗产中心。
从“被动抢救”向“主动规划”的转变,云南正通过自然保护体系的构建筑起西南安全生态屏障的“绿色长城”。
物种保护成效显著
“有野象出没!”西双版纳野象谷观象栈道上,循着导游的声音望去,茂密的原始森林间,一头大象正带着小象在嬉水、觅食,温馨和谐的画面让人动容。
2021年,云南野生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举世瞩目。这场“全民护象”行动的背后,是近年来云南“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更彰显了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深耕探索、久久为功。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云南省物种丰富程度位居全国之首。生态系统的特殊性、物种危机的差异性以及保护效能的优化需求,要求云南面对物种保护更加注重精准施策与创新。
血雀。云南日报通讯员李利伟摄
坚持以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为抓手推进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我省将336万亩极小种群集中分布区划入“生态红线”严格管控。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出台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文件;率先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协会;率先开展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试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创造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成保护小区(点)30个、迁地或迁地保护基地13个、物种回归基地5个。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累计投保7.1亿元、理赔6.2亿元。
通过迁地保护、建立常态化监测体系、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等一系列举措,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命运正在被改写:亚洲象数量增长到300余头;滇金丝猴数量增长到3300余只;西黑冠长臂猿、绿孔雀等20多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大幅上升;漾濞槭、华盖木等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一大批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资源得到保护,万物共生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标签。
草木葱茏、鸟儿欢唱、走兽腾跃……在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不断续写。
着眼未来,云南省将继续锚定筑牢祖国西南安全屏障的目标,笃行不怠、久久为功,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昂首阔步,砥砺奋进。
明珠焕新颜碧水润春城
晨曦初露,阳光洒在碧波上,给滇池镀了一层金光。沿湖落成的滇池绿道宛如“生态导航”,带着游人投入自然的怀抱,沉浸式感知专属云南的春日韵律。葱茏的草木、连片的花海、翩飞的水鸟、徜徉其间的人群等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道道动静相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景线。
宝丰湿地公园。云南日报记者陈飞摄
这些绿美景致是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的直观映射,背后是昆明市久久为功探寻高原湖泊与城市协同发展、再现“五百里滇池”盛景的执着与坚守。
系统治理的攻坚之路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高原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求“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近年来,昆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采取控源截污、联排联调、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科技支撑等措施,推动滇池保护治理走向纵深化、精细化。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摘掉了“劣V类”帽子;2018年上升为Ⅳ类,为30年以来最好水质。如今,滇池全湖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Ⅳ类。
滇池具有工农业生产用水、调蓄防洪、旅游航运、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宜人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高原浅水型湖泊具有水体浅、蒸发量大、水动力循环弱及自净能力有限等特点,与滇池流域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之间,客观存在生态承载力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昆明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科学处理“人、城、湖、产”的关系,不断寻求河湖保护治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更优解。
控源截污是滇池保护治理的关键。近年来,昆明市统筹抓好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入湖河道整治、开辟补水“第二水源”等重点工作,推进系统治理、标本兼治。自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新建(改造)市政排水管网约282.776公里,庭院管网约2037.02公里;完成庭院小区雨污分流改造6392个;完成城中村排水管网改造286个。目前,昆明市主城建成区雨污分流区域占比从“十三五”时期的34.81%提升至89.85%,滇池流域790个自然村基本已覆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滇池流域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含雨水厂)29座,2024年共处理污水7.4亿立方米,日均202.56万立方米。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唐运宏介绍,面对滇池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防治等多重压力,昆明市还创新组建了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对滇池流域水系进行统一调度,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做好“水”文章,让水不断多起来、清起来、畅起来、动起来。2024年,共调度牛栏江来水补给滇池2.02亿立方米;调度水质净化厂尾水向25条入滇河道补水6.87亿立方米;常态化开展藻水同治,蓝藻水华呈好转趋势,藻水处理站(船)1.24亿立方米优质尾水回补滇池。
下一步,随着污水处理能力新增百万吨级、雨季快速处理能力新增百万吨级、藻水处理能力新增百万吨级、湖水内循环新增百万吨级“四个百万吨级工程”的加快推进,雨水、污水、清水“三个调度体系”的分类构建,昆明市正逐步推动“治污由岸上向水体、由流域内向流域外”两个拓展,滇池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人城湖产的蝶变新生
伴随水质的企稳向好和环湖生态带的恢复,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日臻丰富。目前,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提升到81%、植物增至303种、鱼类26种、鸟类175种。以海菜花为代表的喜清水水生植物重现滇池,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得到恢复,彩鹮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活动……“高原明珠”逐渐重放昔日光彩。
滇池海菜花
滇池焕颜,市民游客有了更多亲水近水的空间,绿色也正逐步成为昆明发展的浓郁底色和生态优势。
在空中俯瞰滇池,一条绿色丝带尤为吸睛。这是昆明市以“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战略打造的滇池绿道。
绿道建设遵循“以道守界、协同治理,生态优先、助力保护,因地制宜、连续贯通,环境添彩、文化点睛”的原则,力求最大化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串联滇池周边资源。滇池绿道设计建造了13座“七彩云桥”、17座“物语小桥”,连通沿线的湿地公园和特色村寨。昆明市选取46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滇池沿岸村落,“一村一策”提升改造,打造多元“乡村Ip”,重塑环滇文旅的新格局和新优势。
如今的滇池绿道,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文旅“新秀”、乡村振兴之翼。从福保村的连片花海到卧龙古渔村的“渔浦星灯”,从百草村的医药飘香到杨林港村的白族风情,滇池清、生态美、百姓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昆明市将滇池保护作为核心要素,用绿色发展破解“人、城、湖、产”的共生困局,让人们从“治水”到“亲水”的变迁中,找到了与自然相处的更佳模式,共同守望水清岸绿、鸟集鳞萃、人水安澜的明天。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