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5-01-12
妇女群众通过发展民族刺绣增加收入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与姚安县前场镇新民村共同迎来“民族团结日”。这一节日自1992年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33年,成为两地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的象征,也见证了两地在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进步。
腊湾村与新民村是两个山水毗邻的彝族村庄,曾因山林、水源争夺及历史上的矛盾而长期彼此对立,文化隔阂与社会冲突影响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牟定县和姚安县两级政府深刻认识到,长期的社会对立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积怨,促进民族团结。1991年,牟定县与姚安县政府达成共识,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定为“民族团结日”,由腊湾村与新民村轮流举行联谊活动,以增进两地的民族团结。自1992年起,“民族团结日”这一节日便成了腊湾与新民村两地群众团结共进的重要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彝族群众穿上传统节日服饰,载歌载舞,表演传统舞蹈,庆祝民族团结与友谊的成果。两村的居民手牵手、肩并肩,参与其中,表达着对彼此文化与习俗的尊重和认同。
33年来,随着“民族团结日”活动的深入推进,两村的经济基础逐步夯实,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腊湾和新民两村先后修通了硬化路,架设了民族团结桥,建起了文化室。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两地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他们开展生产、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条件。通过“民族团结日”这一契机,腊湾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原生态民族舞蹈——“玛咕舞”也成为两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3年3月26日,牟定县和姚安县在“民族团结日”当天,正式签署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在党的领导下,两地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通过发展民族刺绣和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牟定县民宗局负责人介绍,如今腊湾与新民两地白芸豆、花椒、核桃、草莓等农产品种植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30%的家庭拥有了小轿车,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住进小洋楼,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两地也先后被省、州、县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记者吕瑾)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