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张先生向上海市嘉定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称,2022年6月3日发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自5月12日开始,陆续支付了115笔费用,共计12.39万元。后来得知,是其11岁孩子在家上网课期间,打开了手机的“解锁”功能,下载了一款手机游戏,使用妈妈的身份证完成注册,在设置了手机人脸自动识别后,于应用商店中获取身份和支付认证。家长认为手机应用商店的付款方式存在很大漏洞,包括游戏公司让用户注册也应该进行身份识别。手机应用商店则答复根据系统评估,张先生的诉求不符合退款要求,无法退款。嘉定区消保委介入后,手机应用商店为消费者先行赔付了游戏充值金额。
消协意见
网络游戏运营商应当珍惜品牌和声誉,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杜绝虚假宣传、诱导充值;要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加强网络游戏防止沉迷管理,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停服应当依法提前公示,妥善处理消费者虚拟财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家长应当关注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履行相应的监护责任,对未成年子女网游时长、充值金额进行合理控制,保管好家长的手机和相关支付平台的账号和密码,防止子女冒用引发纠纷。针对网络游戏等领域的虚拟财产争议,建议立法部门加紧研究,尽快出台《虚拟财产保护法》或相关法规,加强对消费者网络虚拟财产、数据权益等的保护。
10.宠物消费维权难。随着人们对宠物陪伴精神需求的增加,我国宠物消费市场正悄然兴起,并因此带动了宠物相关的“它经济”规模的逐渐增加,宠物消费也从最初的宠物食品消费向宠物用品、宠物医疗和宠物服务等领域扩展,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和拟人化等特点。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宠物类投诉6617件,同比增长约89.17%,增幅较大。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宠物服务纠纷消费者举证难。宠物服务涉及配种、繁育、清洁、寄养、医疗、殡葬等一系列内容,由于宠物自身无法表达,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常面临举证难、索赔难等问题。二是宠物食品安全保障不足。如一些宠物食品中出现金属、塑料等异物,以及食用宠物食品后出现中毒、死亡等情况。三是宠物交易乱象多。如宠物交易无证经营、不提供销售凭证、不签订销售合同;不按照法律规定提供免疫、检疫证明;隐瞒宠物健康状况,出售带病宠物等。
相关案例
案例一:消费者周先生向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称其于2022年2月在当地某宠物会馆购置一只银渐层小母猫,购置时猫身上有几处猫癣,商家承诺喷涂药物数日便能治好。回家后发现猫癣数量多于商家告知数目,且喷涂药物一个多星期无好转。经与商家沟通,加价1500元换购了一只两个月大的银点公猫。购买时商家告知猫有结膜炎,承诺滴眼药水两三日便能好。但使用眼药水半个月后仍不好转。消费者咨询宠物医院医生,医生告知猫眼角膜有破损。经仔细查看购猫时的图片,发现当时眼角膜就有破损痕迹,怀疑商家故意隐瞒不告知。消费者与商家沟通退换,商家不同意。经调解,商家同意猫归消费者并一次补偿800元。
案例二:2022年4月15日,陈女士向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称,其花费98元在某宠物互动体验馆内撸猫。商家口头提示陈女士部分猫比较凶需小心,但在撸猫过程中,陈女士还是被其中一只猫抓伤了,经医生诊断属于3级抓伤,需接种5针狂犬疫苗和1针破伤风疫苗。陈女士认为店内没有安全措施,导致自己被抓伤,应当由商家承担全部责任;但商家提出自己已口头提示过风险,是陈女士不小心,双方都有责任。经多次调解,商家表示愿意赔付陈女士相关医疗费,同时会在店内张贴提示海报,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消协意见
消费者在购买宠物或宠物相关服务时,要预先查看经营者的资质、消费者评价等信息,尽量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较好的宠物店进行消费,并与商家签订书面购买协议,要求商家出具发票和服务明细等书面凭证,确保宠物健康和事后维权有据。宠物消费相关经营者,应当切实保障宠物食品、用品的安全和质量,出售给消费者的宠物应当保证身体健康无疾病,明知宠物或宠物相关产品不健康、不合格、不安全仍然进行销售,可能构成消费欺诈,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针对宠物市场存在的多种问题,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强研究,出台宠物培育、宣传、销售、服务、售后等相关规定,加强对相关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