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起点。可实施“双周主题深耕计划”,每两周开展一次图书馆主题课程,确保每学期8次沉浸式阅读体验。通过全学科阅读推荐计划,在图书馆构建覆盖语文、数学等九大领域的立体书网。每个学科设置“三阶”递进书目体系:基础层注重兴趣激发,进阶层强化方法训练,拓展层促进思维进阶。这种“一科一阶梯”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跨学科阅读中发现多元可能。
打造项目化阅读活动,让阅读从任务变成期待。以我校为例,我们依托本土文化资源,设计了“山海经——麒麟文化的探寻”“一粒种子的旅行——植物生长的秘密”等跨学科课程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主题阅读、实地考察、展示表达3个阶段,并在图书馆开展专题文献研究课,带动科学科普类借阅量增长40%。
创新阅读评价体系,让成长看得见。阅读评价不应止于“读了多少”,更要关注“如何读”与“读有何为”,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找到阅读成长坐标。一是注重数据追踪,为每名学生生成“阅读画像”,针对借阅量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进行专题推荐,拓展学生阅读图谱。二是注重课堂评价,教师在图书馆阅读课程中从阅读专注时长、阅读种类、阅读思考深度等指标进行过程性记录,评估学生阅读习惯。三是注重成果展示,收集学生书评、跨媒介创作等成果,可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展示。如今,通过重构阅读课程体系,我校图书馆月均借阅量从542册跃升至1886册,生均年借阅量从4.2册增至16.8册。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党总支书记)
众议
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方奎明:面对图书馆冷清等普遍性难题,学校以“特色活动”破局,通过学科融合、自主创作、情境体验三大策略,将舞台交给学生,将图书馆转化为“文化磁场”。
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潘照团:图书馆的价值不在于藏多少书,而在于“让人多馋书”。“馋”是一种主动的求知欲,源自馆藏与读者之间的情感黏性:当学生读到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彩虹桥》、同桌的《采菱歌》、爸爸的《朱国平书法作品集》,他们会意识到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这种“家烧”味道,正是图书馆从知识仓库蜕变为文化家园的核心密码。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莉: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选拔一批阅读兴趣浓厚、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先生”,负责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五好陶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其中,从多方面助力学生成长。
江西省上饶中学校长张禹芳:重构中小学图书馆育人生态,并非简单叠加数字设备或组织阅读活动,而是构建激发图书馆典籍与现实生活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系统,让图书馆从传统的借阅空间转型为文化创新工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5日第06版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