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快照热点 > 榆社县 > 正文

斧凿声里听新生:政策“活水”润泽千年榆社古建

日期:2025/8/20 20:13:54 浏览:

近年来,山西省榆社县委、县政府以国家非遗保护政策为指引,推动古建产业由“单一保护”向“保护与发展并重”转型。2024年出台《关于支持古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人才、资金、产业、品牌等多维度发力,为千年技艺注入市场活力。榆社作为“中国古建之乡”,已参与全国310余处项目建设,百支工程队带动70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

2025年4月,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该工坊2022年成立,先后参与太谷古城、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片区等30余个项目,实现“以用促保、以保促用”。

政策引领,千年技艺突破发展困局

榆社古建技艺源远流长。2011年,“榆社古建彩绘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的文化瑰宝。过去,榆社古建虽有名气,却因依赖“挂靠”、产业化弱、人才断档、竞争力不足,导致金字招牌为他人做嫁衣。转折始于2014年:榆社县成立古建商会,搭建行业资源共享平台;2022年,政府再进一步,出资参股组建榆社县古建集团,推动行业从“分散作战”转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初,榆社推出涵盖10方面25项措施的一揽子扶持政策;2025年又出台《2025年支持古建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和《支持古建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持续擦亮品牌。

政策突出系统性与精准度:每年设不少于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培育、职业教育;县国资公司参股400万元增强古建集团资本实力;依托县职业中学开设古建专业,通过每生每年5000元补贴、“3+2”“3+4”对口升学、助学金奖学金等扶持职业教育;落实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发放务工补贴、开展订单式培训,助力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文创及古建民宿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政策联动财政、教育、人社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成效显著。

2024年,全县累计发放品牌奖励、培训补贴89.75万元,“点对点”输送77人赴外地就业,培训指导300余人次稳定就业,吸引年轻人返乡,越来越多榆社百姓借古建技艺端稳增收致富的饭碗。

人才筑基,系统培育激活传承动能

在榆社职业中学实训室,一群年轻学子正专注临摹传统彩绘图案。“过去总担心老手艺没人学,现在政策好了,报名的学生排长队。”非遗大师崔国伟感慨。作为榆社县职业中学“名师带徒计划”一员,他满怀希望:“政府如此重视,古建前景光明,我带的五名徒弟都是好苗子,这门手艺未来就靠他们发扬光大。”

这一喜人变化,得益于榆社县委、县政府针对古建职业教育构建的系统化人才培育体系。

职业教育筑基。榆社县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定向支持古建专业学生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自2019年设立并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以来,古建专业现有在校学生318人,其中2024级新生191人,占比达60%。县职业中学还开设彩画班、木工班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古建高级营造师43人、中级木工61人。

名师带徒传承。榆社县实施“榆社古建名师带徒计划”,对签约带徒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及高级技师给予专项津贴,确保传统技艺原汁原味传承。今年6月,县职业中学学生赵赞凯拜师学习木工仅一年半,便参加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后备人才力量逐步显现。

高端人才引领。榆社古建集团联合县职业中学、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探索贯通式培养机制,打通从业人员学历提升通道。学员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目前,学校已向全国11个省份输送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870名,逐渐成为华北地区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生力军。

品牌赋能,全链升级开启产业蝶变

榆社古建商会墙上,“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山西省省级劳务品牌”熠熠生辉。2023年,“榆社古建工匠”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注册“榆社古建”区域公用品牌,统一质量与形象;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博会;建设产业园区,开发红木家具、木雕等高附加值产品;设立工作室,制定“汉纹锦”彩绘技术规范。依托云竹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古建民宿小院。河峪乡偏良村、云簇镇崇串村的庭院经济成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聚宝盆”。

榆社已形成人才培养、设计、施工、材料、文创的完整产业链。县委书记郭建雄表示:“我们让千年文化遗产活起来,也让百姓腰包鼓起来。”斗拱飞檐间,新一代工匠正续写传奇。(榆社县融媒体中心程煜媛)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