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强文旅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今年我们将持续孵化“鼓楼津声”“天津市海棠花节”“运河桃花节”等标杆Ip,丰富文化旅游呈现形式,增加文化旅游新场景、新业态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推动文旅产业向体验化、年轻化、品质化全面升级。
二是加强国潮Ip与地标场景融合。精准锚定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构建年轻化文旅生态。比如河西区新推出“海棠花下闹哪吒”主题夜游;滨海新区泰达航母公园以赛博电音派对、机甲巡游重塑军事文旅Ip;天津欢乐谷国潮文化节、方特哏儿潮电音节以创意活动引爆社交传播。通过场景创新与数字营销联动,以“流量”撬动“留量”,为文旅产业升级注入可持续动能。
三是加强文旅产品与消费的融合。举办天津文旅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持续在重点客源市场举办天津旅游系列推介会和消费嘉年华路演。对接互联网头部企业,政企联合重点做好入境宣传推介,畅通境外游客入津通道。借助猫途鹰平台,提升天津文旅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加强文旅品牌与活动的融合。持续深化“天津始‘钟’响你”总主题,统筹全市文旅资源和活动,围绕四季主题,不断推陈出新,精心策划组织系列文旅活动,持续丰富高品质文旅消费场景,让文化传播、形象展示和提振消费同频共振。聚焦盘活存量,围绕洋楼、文博场馆等,积极引入文旅业态,举办海棠花节、灯光秀等品牌活动,打造沉浸式城市漫步系列体验场景。
记者提问四:在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2025年将如何实现文化资源下沉与基层文化获得感提升的双重目标?
张恩铭介绍:2025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增强基层群众获得感、满足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我们将以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全面落实《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进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组织开展第六批文化馆评估定级,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的作用,促进文化馆事业科学发展。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
二是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推出“海津讲坛”“音乐大讲堂”等品牌公益阅读活动,为广大读者搭建交流平台,引领深度阅读。精心组织天津音乐节、戏剧节,积极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增强群众的体验感。继续办好市民文化艺术节,推出第九届“你好,天真”少儿创意美术系列活动、第五届模特秀、第六届舞蹈大赛等多主题多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联合市、区各相关部门推出“‘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桥边音乐汇、桥边舞蹈秀、桥边非遗展等百场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天津浓厚的艺术氛围,打造天津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潜力,推进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推动古籍经典的保护与传承,持续开展“我在天图读古籍·我在天图修文物”“讲好古籍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策划“天图夜读”服务品牌,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新模式,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新期待。
记者提问五:请问今年在文博展览方面,将推出哪些特色展览?
闫雅苹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具体,“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到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去年,全市文博场馆共推出各类展览589个,开展社教活动11038场,接待参观人数1754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6.9%。
2025年,广大文博人坚持“四个以文”,围绕“八种文化形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研究、阐释和展览的组织策划,突出用文物讲文化、讲文明。如,天津博物馆将策划推出展现天津工商文化“实业兴邦——近代天津工商实业展”,展现河海文化的“海河历史文化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为此,我们还将围绕红色文化推出一系列革命主题展览。如,天津博物馆的“九河怒潮——天津人民抗日战争纪念展”;平津战役纪念馆“赤胆战敌寇热血润津沽——党领导下的天津人民抗日斗争专题展”“凯歌壮山河——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抗美援朝经典战役展”;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将推出“‘革命伴侣伉俪情深——纪念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展览”;国家海洋博物馆“民族之光——西南联大抗战大后方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等。
同时,各馆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展览活动的宣传,我们也将遴选全市各博物馆的重要展览,于每月初通过市文旅局官网、公众号等向社会公布。(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