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新会张雷通讯员张艺馨
9月13日,江苏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美丽江苏建设进行部署。在这次会议上,省委书记信长星点到五个故事,首先就讲到贾汪转型的故事——徐州贾汪区曾是沉降严重的采煤塌陷地,“一城煤灰半城土”,是百姓“心头之患”“城市之殇”。近年来,贾汪关闭淘汰高污染工业企业,在全国首创“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成为碧波荡漾、水鸟翔集的国家级湿地公园、4A级风景名胜区。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徐州,对贾汪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贾汪变“真旺”。
9月25日,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市委书记宋乐伟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扎实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彰显“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本底之美、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之美、拥湖揽山的生态系统之美、绿意盎然的宜居宜业之美、楚韵汉风的历史文化之美、赋能聚势的善谋善治之美,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徐州,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筑牢生态基底。
近年来,贾汪区以“高质量再造绿水青山”为出发点,把生态立区放在首位,持续开展采煤塌陷区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大力实施荒山、废旧宕口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恢复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从曾经处处采煤塌陷地,到如今处处有风景,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游则游、宜生态则生态’的贾汪生态治理答卷。”贾汪区委书记薛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生态优先夯实转型之基
秋日,微风不燥。站在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神农码头处眺望,天水一色,浩瀚无边,宽阔的湖面上成群野鸭振翅起飞,展现出独特的生态之美。
三三两两的市民来到此处,在刻有“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石碑前“打卡”。家住铜山新区居乐园小区的厉先生,一家三口来到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游玩。“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徐州面积最大的采煤沉陷区。”厉先生感慨道,“如今这里湖阔景美,植被众多,俨然成为一座生态修复后的大自然氧吧。闲暇时,带上家人,邀上好友,到这里休闲、游玩,真是个好地方。”
潘安湖湿地公园距贾汪中心城区15公里、徐州主城区18公里。经过十余年的修复治理与生态转型发展,潘安湖湿地公园已成为徐州城区300万市民的“后花园”,“南有云龙湖,北有潘安湖”的生态发展格局也就此成形。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在潘安湖湿地公园频频“亮相”。近日,摄影爱好者拍到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芦苇丛中喂养巢中幼鸟的画面。
潘安湖水域宽广,这几年水质提升,水里生物多了,吸引更多野生鸟儿前来。继今年年初发现青头潜鸭后,这段时间又陆续拍到了鹈鹕、斑鱼狗、蓝带翠鸟、红尾伯劳、黑翅长脚鹬等鸟类。
生态治理带来好风景,好风景更带来“好钱景”。位于神农码头西侧的“徐州之夜”项目,自6月30日试运营以来,以打造淮海经济区首家沉浸式特色文旅街区为抓手,旨在弥补潘安湖风景区一直以来存在夜游项目缺失的遗憾。
每当夜幕降临,非遗展演、汉服巡游、民俗手工体验……市民游客争相前来打卡,往日寂静的潘安湖畔流光溢彩,变得格外热闹。“没想到这里变化这么大,如今的潘安湖越来越有逛头了。”专门和家人一起来此游玩的云龙区居民苏朝辉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以文体旅活动赋能旅游发展,潘安湖街道举办了汉服国风摄影大赛、“五一奇幻季趣游潘安湖”、第二届潘安湖龙舟赛等一系列文体旅活动,景区文旅消费新场景不断丰富,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70%。
“徐州之夜”在盘活潘安湖——马庄片区业态、撬动潘安湖夜间消费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贾汪区全域旅游的内涵。
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潘安湖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将有效提升潘安湖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翻开《贾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动潘安湖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标明晰。
“我们今年以潘安湖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从旅游交通、游览服务、综合服务、特色文化、信息化、旅游安全、资源和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其中包括:新建生态文明实践展示馆3000平方米、生态监测设施1500平方米,提升改造配套停车场4.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提升5万平方米,景观绿化提升,湿地修复,配套设施建设,智慧景区搭建等。”潘安湖街道大党工委书记鹿存益介绍。
产业转型促进绿色发展
走进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大蒋门矿区,只见山坡上满目青翠,草木繁盛。这是该公司近年来“边开采、边覆绿”的绿化成果,目前总治理面积已完成6.6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880亩,种植各类树苗20多万株,灵动的自然生态美景赢得了周边群众好评。
2018年以来,贾汪区生态修复版图不断扩大,共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39个,重点实施省投土地整治项目13个、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17个、省级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9个,直接投入资金25亿元;建设省级绿化示范村36个,新增造林面积11万余亩。
今年,依托“国家山水工程”项目,贾汪启动清泉湖和董庄湖共计3000亩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生态修复实践。“目前,治理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预计明年完成修复。”贾汪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朱雪峰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届时贾汪全区13.23万亩采煤塌陷地将全部修复完成。
大洞山上,层林叠翠,满目葱绿。当前,贾汪区正编制大洞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旨在通过项目化推动,打造大洞山生态岛链,提升自然地理单元的系统性和连通性,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
聚焦野生动物保护,贾汪把全区划分为7个网格,调研生物多样性本底值。“我们计划年内在茱萸山街道墨上集景区建设生物多样性线下展示馆,让市民更为真实地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强化对本土生态文化的认可和自信。”朱雪峰说。
良好的环境同样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走进徐州工业园区国晟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现场,备料、焊接、排版……宽敞明亮的洁净车间内,工人忙碌而有序,一块块组件在产线上加速生产。
作为今年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国晟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总投资50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0亿元,税收约4亿元,增加就业约2000人。
不只是光伏产业,聚焦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主导产业,贾汪绿色多元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贾汪区副区长王力告诉记者,贾汪坚持绿色发展,集聚转型动能,依托徐工集团、吉麦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企业,着力打造高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慧建材等工业经济产业链条,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
通过筑牢生态环境之基,贾汪全域旅游驶上快车道。大洞山下,刘山宕口修复工程让昔日废弃矿山披绿换新装,许阳村将锦鲤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成功搭建起一个集养殖、观赏、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农旅融合平台。
“刘山治理好后,我们村一改过去的脏乱差,一跃成为美丽乡村,吸引各方游客来游玩参观。”许阳村党总支书记鹿丙道介绍。该村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成立种养服旅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大棚采摘、餐饮、养殖等多元化产业的同时,投建金鱼、锦鲤高标准养殖项目,打造出徐州地区最大的特种锦鲤、金鱼养殖基地。
近年来,贾汪区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制定区级乡村旅游评价标准,新增杏花村、御品葡萄采摘园等乡村旅游点11个,建成香包文化大院以及滑雪、滑翔伞、滑草、漂流、攀岩等体育示范项目。
“种粮食”变为“种风景”、“土特产”成为“金饽饽”,贾汪区探索出了一条“农田变花园、农产品变商品、乡村变景区”的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带动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将扎实做好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围绕推动绿色发展、提升环境质量、提升城乡环境、构筑生态屏障、严防环境风险5个方面,开展了56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贾汪。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以生态修复赋能全域旅游,释放富民红利,推动美丽资源向绿色经济转型。”不久前,薛永在谈到如何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时表示。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贾汪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生态美城的华丽蝶变。这些变化组成了美丽中国故事的绚丽篇章,更是贾汪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