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快照热点 > 斗门区 > 正文

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8日黄志豪)

日期:2024/12/2 9:32:54 浏览:

唯一通道就是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我们将完善配套、优化服务,让更多“港车”“澳车”通过珠海连接更广阔的空间。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培育国际贸易新渠道、新主体、新品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提质扩量增效,力争跨境电商3年内翻两番。持续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产。

积极推进湾区城市合作。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的机遇,大力推动与湾区城市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中做更多探索。加快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连接线建设,积极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佛江珠城际前期工作,加强高栏港与南沙港联动发展,力争伶仃洋(深珠)通道早日纳入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好机场、港口、铁路及西江航道等大枢纽、大通道作用,大力推动湾区城市合作。

更好发挥口岸城市功能。加快建设面向全省的进出口基地,聚焦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飞机、汽车、农副产品、中高端消费品等重点产品,依托高栏港神华码头谋划打造华南煤炭贸易集散中心,依托中海油珠海LNG项目建设华南绿能港,提升商品进出口配置、交易功能。强化政策创新,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化整合,推动广东自贸区珠海联动发展区、珠澳跨境工业区、高栏港综合保税区跨越发展,更好发挥澳珠极点辐射引领作用。

(二)突出“制造业当家”,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良好态势

立足建设产业大市、产业强市,把握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打造“4+3”产业集群,为“产业第一”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基础,力争全年工业投资迈上千亿元台阶,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实施“项目落地攻坚年”行动。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积极走出去招商。既重视引进新项目,也积极鼓励现有项目增资扩产,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需求,清单化、专班化推进项目落地投产达产。直面广大科技企业迅猛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痛点问题,加快速度、完善配套,“持续添柴烧开水”,全面建设好5.0产业新空间,让5.0产业新空间成为珠海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最大增长点。支持各区立足实际、做出特色,发挥香洲区、高新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比较完善、企业相对集聚、居住环境好的优势,快速布局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强化科技企业集聚、科技人才集聚的态势,让创新驱动成为香洲区、高新区产业集聚、成长、裂变、爆发式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发挥金湾区、斗门区连片产业用地、厂房规模较大的优势,以大空间、大载体牵引大项目、大产业,推动用地高效集约、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聚集,布局一批新能源等新赛道大项目,打造珠江口西岸新能源产业链的创新阵地,让产业发展“成行成市”。进一步加快5.0产业新空间建设进度,紧盯目标2000万平方米“不变样、不停步”,重点加快蓝领宿舍配套、园区配套建设,创造性优化园区运营服务,成就更多企业家的梦想,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梦想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

深入实施“产业立柱”行动。加快搭建“4+3”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在新能源、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具有龙头企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加快构建珠海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顺应广东省正在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战略部署,加快珠海芯片特别是芯片设计产业发展。抢抓产业风口机遇,抓紧推进锂电池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龙头项目,迅速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力争三年内打造5000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支撑珠海工业“半壁江山”。加快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机制,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推动35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

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努力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支撑有力、生产生活配套完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推动园区企业、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实现“生产有效率、创新有激情、生活有乐趣”。加快建设珠海大型产业集聚区,优化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和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做优三灶科技工业园、联港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等园区,改造提升南屏科技工业园,支持富山工业园塑造5.0产业新空间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南屏科技工业园、珠海国际健康港、富山工业园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当家”的示范园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改造旧园区、旧厂房。整备土地8000亩以上,其中千亩以上连片土地不少于3块。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强化部门、行业、区域数字化发展的联动,努力营造全市数字化一体化发展新态势。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优化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实施战略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pCb、智能电器、打印耗材产业集群争取省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试点。鼓励企业“上云用云”,支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强做大数字经济。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都市经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强与港澳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用好QFLp、QDLp等政策,重点发展跨境金融、特色金融、资金管理、保险服务,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法人、区域性总部、业务总部,联动澳门、横琴建设“十字门金融区”,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广东金融发展“第三极”。积极培育直播电商,加快建设“一站式”直播电商新空间。大力发展特色会展。集聚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供应链服务、专业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依托珠海9348平方公里海域、262个海岛资源,吹响“向海图强”进军号角。建设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捕捞,做强现代渔业产业链。依托洪湾渔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提升金融租赁、农业保险、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推进海洋重工、海上风电、物流码头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招引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创建蓝海科技产业园,做强做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整合国有海岛物业资源,促进海岛旅游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科学开发海岛、岸线资源,积极发展海钓、潜水、帆船、赛艇等水上运动。

(三)以“科技”“金融”双翼,助力科技企业腾飞

建设广珠澳科创走廊,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科技企业集聚,形成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产业集群。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信用链融合联动。全面深化“金融三张网”建设,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促进澳珠极点金融创新。推动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讲信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推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中小企业“讲信用、树品牌”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同步行动,推动国企带头做示范、做表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树立“有信用就有钱”的正确导向,促进银企合作、金融交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丰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实践。进一步发挥各类金融机构集聚的澳珠极点优势和省政府下放珠海农商行管理权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实施“珠海普惠金融户户通”工程,让金融“毛细血管”遍布广大中小微企业,进入千家万户。用好用足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科技天使基金。加快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知识产权中心。

强化示范企业引领作用。继续实施“高企倍增”行动,年内新增高企600家以上,推动600家以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培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格力电器等企业的质量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提升质量标准。

更好发挥科创平台功能。支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统筹国家战略和地方所需,聚焦海洋科技重点研发领域开展创新,配合国家海洋局和省政府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上半年建成港珠澳海洋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加快建设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发展。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珠海落地转化。发挥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及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作用,促进境内外成果转移及国际合作。

加快建设青少年科普中心。发挥中国航展等重大平台优势,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充分利用现有展馆和第十四届中国航展部分展览精品,在珠海航展中心建设珠海太空中心,常态化展示国家航天、航空、国防领域最新成果与明星展品,打造“永不落幕”的航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国家综合海洋试验场等资源,启动建设珠海海洋科普中心,同时作为珠海科技馆。

(四)实施“市、区、镇、村”四级联动工程,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切实增强区、镇、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珠海城乡融合发展、全域高质量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强市级对金湾区、斗门区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联动,推动优质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深入推进香洲区、高新区超级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香洲北工业区连片改造项目,推动拱北口岸商贸中心焕发新活力。推进“洪保十”片区建设,全面启动珠海中心站(鹤洲)高铁枢纽站开发建设。高标准推进高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

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统筹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推动457个项目开工、387个在建项目提速,其中,市级项目137个,区级项目568个,镇级项目127个,村级项目12个,镇村项目中“三农”、水利项目占43.2%。健全重点项目并联审批机制、挂图作战协调督办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资金等要素需求,提高重大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达产率。

促进全域联动消费。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增加文化、旅游等高品质服务供给,集聚更多人气。推出“全域旅游区区有网红新热点”计划,重点围绕香洲区的“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带和“港珠澳大桥旅游”、金湾区的“珠海太空中心”、斗门区的“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高新区的“唐家古镇”、鹤洲新区的“海岛旅游”,联同横琴长隆,打造一批网红新热点。做大口岸、免税经济,打造环口岸消费带,建设一批服务港澳青年的跨境电商直播基地。支持水上运动、内河游艇游轮、水文旅文创、滨水休闲康养等发展前景广阔的涉水产业发展。举办赛车、无人机表演、马拉松赛、沙滩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打造情侣路魅力滨海活力带。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着力稳定粮食生产,高标准建设312平方公里的斗门生态农业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推进集中连片内陆养殖鱼塘标准化和尾水治理项目。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动国联、恒兴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打造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顺应当前全国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的高潮,支持格力电器牵头打造1000亿元规模的预制菜装备产业联盟,推动预制菜在珠海“接二连三”(接第二产业、连第三产业)。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海鲈交易平台,发展数字农业、“年鱼经济”、休闲渔业等新业态,并延伸到港澳市场、国际市场。增加土地专项指标,加大市区联动特别是市属、区属国企与区、镇、村的联动,鼓励市属国企全面参与各区产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参与村级物业开发建设,全面铺开“村村有物业”工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全市30万村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用心用情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米林农场及重庆巫山县,继续推进对口贵州遵义东西部协作和省内产业帮扶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化与黑河市的对口合作。

(五)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高度重视未来一段时间珠海人口、企业较大幅度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