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学校,位于沙塘乡,是一个只有35名学生的教学点。2015年,这个位于偏远山区的教学点成为阅读项目学校。迄今不到九年的时间里,该教学点的阅读统筹老师,已换到了第四任。
“我们是教学点,教师流动性很大。”校长彭光伟坦言,教师频繁更换,在他们这样的乡村学校,是一种常态,也是多年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距离县城33公里,坐落于最西端的甘棠镇中心小学,是双峰第一所阅读项目学校。该校现有学生800人、教师约50人,在校长朱满红的描述中,学校每学年流动的教师数在8到10人之间。
还有地处两县交界处的石牛乡桥亭中学,2021年成为阅读项目学校至今,短短一年半时间,“我们的阅读统筹老师,就换了人。”校长李琼说,仅2022年一年,学校就调走了6名教师,“我们总共也就34名教师。”
…………
乡村教师往县城去,县城教师往省城去——教师队伍不稳定,是包括双峰在内,我国大部分县域义务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之一。队伍不稳定,会造成教学不连贯,最终影响的,便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乏力。
所幸,双峰县围绕阅读,建立了体系完备的规章制度。以教师培训为例,该县教研室、各乡镇中心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多元化的阅读培训,比如,面向新进教师开展阅读通识培训,面向班主任开展阅读指导老师培训。就像一个蓄水池,当一所学校统筹老师调走,指导老师可以顶上,指导老师离开,新进教师经过2个月左右的锻炼就能上手。
正因此,采访中多名乡村学校校长均表示,虽然教师流动快,但对本校阅读教育的开展,影响并不大。
教育,是一个师与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过程中,教师队伍不稳,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体两面的生源流失,同样会造成县域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乏力。
刘典红任校长的杏子铺镇中心小学,曾经就是一所生源流失严重的乡村学校,“虽说我们是中心小学,但地理位置很偏。”小学校,坐落在杏子铺镇最为偏僻的和睦亭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的木加村也有5公里。前些年,生源数量跌入低谷,最少时全校只有200多名学生。2009年,杏子铺镇中心小学成为双峰首批阅读项目学校。多年积淀,结出了硕果——该校在2016年被评为娄底市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在2017年全县学生阅读素养能力抽测中获第一名。这几年,生源数量逐渐回升,目前在校生超过500人,不仅木加村的孩子回了中心小学,还吸引了邻近隶属于娄底市娄星区的生源入读。
而对于距离娄底市和双峰县城都很近的乡村学校,比如走马街镇中心小学来说,生源的流失,更加不可控。但在该校校长彭梦辉看来“还好”,她2014年当校长,学生数基本稳定在700人左右。至于原因,“与我们2012年成为阅读项目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进阅读教育,密不可分”。
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家长对阅读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教学实效的认可,密不可分。
王伟民讲过一个故事。
双峰在刚开始推广阅读时,来自家长层面的阻力很大,“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反对的家长很多,“我了解到的,最极端现象是,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读的书撕掉”。故事的后半段,撕书的家长,成了会主动拉着老师的手,说“阅读教育搞得好”的家长,因为他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回家不再是玩手机,而是坐下来安静看书,自己房间里的床和书桌,也都能主动收拾得整整齐齐。
彭光伟了另一则故事。
学生小娴,父母闹着要离婚。小娴当然不愿意,她想了个办法,从自己之前读到的一本书里,找到了类似故事,动情地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给父母听。父母听后大受触动,最终夫妻和解。小娴的家完整了,父母对学校开展的阅读教育,也有了更新且深的理解与支持。
家校间,是“5+2=0”,还是“5+2=1”?从现实看,与学校教育相比,我国的家庭教育,需要改进的空间,更为广阔。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父母文化素质不高等,导致乡村家长教育能力、水平的提升更为紧迫——这也正是县域义务教育面临的第三种发展困境。
前不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三十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专门提出“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也正说明了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乡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双峰,以阅读教育为抓手,较好地推动了家校间“5+2=1”合力的形成。当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县域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便拥有了更多的“助推器”。
3.对教育,要尊规律、少干预、多服务
禹敏,娄底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2016年至2021年,他是双峰的县委书记。
从曾经的县委书记,到如今的分管副市长,禹敏对教育,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态度——“少干预”。教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党委政府主要是把方向、稳大局、保投入,其他,尽量“少干预”。
禹敏的继任者,现任县委书记彭石清,秉承的也是“少干预”:要尊重规律,干预多了,反而会给教育添乱。
“少干预”的一种生动诠释,来自双峰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基联——讨论丰茂学校建设方案时,原本的计划是,将两个大型变电站设置在校园内,最终定稿,变电站移到了校园外。这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修到校外,大几百万元的费用,就不会挤占有限的学校建设资金,节余的资金,足够修一栋1000平方米左右的教学楼;二是未来投入使用后,完全避免了电力部门因检修等必须进入校园的情况,“对教育的干扰,能少点,就少点”。
“我们要做的,是多为教育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这是县委副书记戴志雄的原话。
在双峰的经开区里,多家企业有一条共用的招工途径,招工传单发到校园里,目标人群,是那些陪读的年轻家长,用工时段,锁定为学生在校时间。家长有工作,每天就充实,每月就有收入,与社会就不脱节,见识就会增长,反馈到学生那儿,就是家长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这就是曾经的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现在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李雄伟,对“打基础利长远”的一种积极实践。
“多为教育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容易。教育是最普惠的民生,牵涉面极广;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各界要统一思想,难。
“经济上的投入,是无止境的,现实中,还有可能是无效的,根源在哪里?因为没有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生态,整合各类资源,服务教育发展,这个责任我们必须担起来。”
双峰面向中小学生的,如阅读、志愿者、公益行等活动,及诗词书画展等,一是比较多,二是积极倡导家长陪同参与,三是党政领导带头参与。像去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县长自己参加,并提出建议,由家长带着孩子而不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合伙人”,是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的关键因素。
走马街镇举行了一个本镇在外务工经商人士捐资助学活动,短短半天,筹得资金400余万元之外,还引发了一场“小风波”:因怕增加家庭负担,镇政府事先没有告知几个五保户,对此他们很有意见,“学校的事,再没钱,也要捐”,你20,我50,无论多少,都是对教育的看重——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当地党委政府,功不可没。
纵观近些年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因财力不足,给予教育的资金保障水平不高,但给予教育更好的服务,尊重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为双峰教育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直是他们坚持的方向。
采访中,双峰县芙蓉学校校长朱芝兰说到了一个细节。他印象中,双峰的校长们,很少出现一两年就换一所学校的情况,相对稳定的校长任期,更有利于校长办学理念的落地见效——这背后,彰显的,既是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局选人、用人的信任与支持,也是对“校长是一种专业岗位而非行政岗位”的尊重与认可。
某种意义上,双峰的阅读教育能坚持至今并取得实效,与校长的任期稳定不无关系。阅读的育人成效,需要时间来积淀。试想,一名校长,刚在学校推开阅读教育,不过一两年就要调走,他和继任者都还没能看到阅读教育的育人实效,又如何突破阻力、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县委、县政府的这种“尊规律、少干预、多服务”,是对包括校长在内的双峰教育人,14年心无旁骛地推行阅读教育,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2023年,县委、县政府在讨论专项经费删减事项时,所有参与者,对保留100万元阅读专项经费,都没有异议。
4.认准了,就一茬茬接着干
教育,是一种坚守。
坚持奔跑,总比停下来好。
更好的教育,是干出来的。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坚持就是胜利。
反复抓,抓反复,久久为功,必有成效。
平凡的事,坚持做;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
义务教育,虽然只有9年,但我们的眼光,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
…………
在双峰采访的每一天里,我们都能从不同的人那儿,听到类似的语句。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生有涯而学无涯,人的终身发展,离不开学习。哪些,是教育人应当坚守的?学生可以也必须在校园里习得的、能伴随终身的学习途径,是什么?
另一方面,从当下教育所处的发展环境看,电子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浮躁的社会,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如何改变?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高效落实?中高考,虽依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挥棒,但随着“双减”新政的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湖南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标准的启动,都在引领着中高考命题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面对这一变革,中小学校如何应对?再结合双峰县情,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乡村教育要振兴、义务教育要优质均衡、城乡教育要一体化,一切的一切,抓手在哪里?
双峰人认准的,是阅读。
从阅读,到阅读教学,再到阅读教育,14年来,该县已经建立起关联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核心价值观养成、学校新课程改革、教师教研与培训、家庭教育指导等因素的工作体系。
14年来,该县已形成一种共识:抓阅读,就是抓养成教育,就是抓素质教育,就是抓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抓中考高考;抓阅读,就是一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体系的建立,共识的达成,也非一帆风顺。
如果没有一群有着深厚情怀的教育人,如果没有一群有着坚定心性的教育人,如果没有一群有着执着追求的教育人,如果没有一群有着实干精神的教育人,就不会有14年的阅读教育,更不会有积淀而成的“名列前茅”。
2006年,王贵升任双峰县教育局局长;2009年,双峰县首批阅读项目学校开始推进。
“我是阅读的受益者。”王贵升有每天读一点书的习惯,在他的理解中,教育是一个良心活,教育人要思考的,是怎样为学生的一辈子打好基础,“养成读书习惯,一辈子都好。”
但,在最初一年多的时间里,双峰的阅读教育,无论是效果、推进进度,还是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有人觉得,这是形式主义;有人分析,这是教育局想搞面子工程;有人认为,阅读不重要,因为之前没搞阅读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差……
王贵升加大了调研力度,多次到阅读项目学校听取意见,认识不到位、经费短缺、缺乏考核机制等,是影响进度的几个主要原因。调研后,教育局出台了一条重要规定:将阅读教育实施效果纳入对校长的年终考核。此后,阅读教育在双峰的推进,步入正轨。到第二任局长刘业湘任内,县级财政加大对阅读教育的投入,县域内开始积极推进局办阅读项目学校建设,规模由此得以快速增长。第三任局长朱均平在任期间,阅读教育完成了“八个一”模式的提炼、总结和固化。到张波这里,已经是第四任局长,阅读教育依然是工作重心,不仅圆满实现了阅读项目学校全覆盖,而且有了任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