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人民武装、退役军人、双拥、民防、海防、物价、供销社、保密、打私、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展,青年、妇女、残疾人、慈善、侨务、工会、地方志、气象等事业加快发展。
(八)加力转作风、鼓干劲,政府建设更加扎实
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政府履职的根本保证,持之以恒抓作风、增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有力。坚定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多层次、全覆盖的理论学习,大兴调查研究,推动政府系统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加强开发区精神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扎实有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明执法,荣获首届“广州市法治建设创新项目”一等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全面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508件。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带头“过紧日子”,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设大数据智能廉政监督平台,加强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是危中寻机、难中求进、稳中有进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工作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开发区党工委、区委带领全区人民凝心聚力、拼搏奋斗的结果,也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力投身黄埔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全区人民、广大建设者和驻区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黄埔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到位,新动能培育和释放有待加强。二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仍需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顺畅,促进产业创新的成效有待提升。三是改革精准性引领性还有提升空间,制度型开放水平对比先进地区存在差距。四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有待加快,城中村改造仍需提质增效,文教卫等方面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五是政府效能仍需进一步提升,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待加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尽心竭力解难题、促发展,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待。
二、2024年目标任务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当前,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利好加速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全省以头号工程力度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加速落地,为我区发展带来诸多战略机遇。历经新冠疫情以来特别是过去一年的砥砺考验,全区上下韧劲更强、士气正旺、干劲十足,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蓄势待发,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铺开建设,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底气。我们要乘势而上、善作善成,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区二届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12”思路举措和开发区党工委、区委部署安排,全面做强“三城一岛”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努力在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走前列当尖兵。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做好今年工作,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大力弘扬开发区精神和新黄埔铁军精神,更加主动地扛起“经济大区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奋进姿态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黄埔实践新篇章。
一是奋进“二次创业”启航年,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重塑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黄埔始终处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主通道上,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最前沿。站在开发区建区4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全面吹响“二次创业”启航号角,以改革激发动力,用开放促进开发,靠创新再创辉煌。抢抓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定位的历史机遇,全力创建大湾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先行区,大力争取知识城上升为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推动科学城深入创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海丝城构建广州东部中心和活力创新轴交汇枢纽、生物岛创建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深化建设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加快形成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是奋进新兴产业起势年,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未来已来”。我们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立区,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创新浓度、创业热度、人才密度,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激活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布局氢能源、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突出抓好科研、软件、数据、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专业服务业,持续推进招商筹建“123行动”,用一批十亿级、百亿级重大项目和一系列建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为黄埔“万亿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奋进未来城市开局年,高起点推进新一轮开发建设,锻造中心型世界城市主引擎。40年前,广州开发区在一片荒滩蕉林上起步,开启了广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40年后的今天,市委作出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号召全市大干12年、再造新广州。站在更高起点上,我们要在全市新的城市战略落地实施中抢先开局、引领全局,向东联手打造广州东部中心,向南协同构建广州活力创新轴,向西承接母城高端商业资源,向北推动知识城周边五镇联动发展,启动实施一批区域融合、交通联通、科技共创、产业共建、民生共享项目,打造智慧城市、低空飞行、无人驾驶等未来城市地标、产业地标、科技地标,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高品质生活空间,让黄埔成为广州未来城市的引领之地,成为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科技主引擎、产业主引擎、城市主引擎。
三、2024年工作安排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升级“三城一岛”战略,做强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
推进“三城一岛”高质量融合联动,促进全区发展大突围、能级大跃升、实力大跨越。
知识城要在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上作出新示范。加快完善“一核两心”空间布局,全面铺开智荟塔等14个地标项目建设,构建九龙湖CbD核心区与滨河公共活力走廊,推进中新二期合作示范区、知识城综保区等平台建设,争创中新数字经济合作示范区。构建“一谷多园”产业发展新格局,高起点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黄埔创新谷,实施迳下未来乡村示范工程,推动湾区半导体产业园、科教创新园、GpU产业园等园区产学研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广州活力创新轴北极点。
科学城要在“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扛起新担当。高质量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级分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深化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装备),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办成大事。深入构建科技创新集聚轴和先进制造业提升轴,加快国创中心研发及中试基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园区建设,积极推动联和、云埔等片区园区升级改造,抓紧抓实华星光电、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等业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
海丝城要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展现新作为。抢抓广州列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契机,深化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起点建设综保区、自贸区联动发展区,全面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全面打造长洲创新活力岛,激活新时代文旅发展新动力。协同推进广州临港经济区黄埔片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等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西区振兴”计划,建设状元谷软件园、将军山数创园等数字经济园区,抓好湾区国际创新中心、澳门中心等重大项目,在创建大湾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先行区上起步成势。
生物岛要在广州“建设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中贡献新力量。立足广州“一核两极”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拓展生物岛产业承载空间和交通承载力,探索“一岛多园”组织管理形式,打造“生物岛研发+三城生产”“生物岛总部+三城基地”产业协同模式。强化广州实验室战略引领,全体系支持广州实验室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恒瑞、百奥泰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创新药发展改革试点,持续办好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官洲国际生物论坛,打造国际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引领区。
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加快实施“三大交通主动脉”、“十大门户”立交等重点道路工程,建成道路项目33个,打通断头路5条。协调推动机场第二高速建成通车、广深高速改扩建项目动工,加快化龙、沙鱼洲、麻涌“三大隧道”和知识城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S378省道等项目立项步伐。积极争取地铁37号线、40号线等项目纳入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推进黄埔高铁新城规划建设,实现穗莞深城际通车,推动区域交通能级新跃升。
全面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245个“攻城拔寨”项目建设,完成投资859亿元,做好重大项目投资有效接续,引领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高标准落实。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升项目成熟度,努力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资金支持,通过发行基础设施REITs等方式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切实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千方百计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有得投”、“投得好”、“进得来”、“退得出”。全力抓收地、抓交地,加快沿江片区土地整治收储,全年完成拆迁68.68万平方米,收地1.69万亩,平整土地7673亩,新收储土地8000亩,完成用地报批7500亩。强化工作协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