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1-03
公共交通作为满足六安市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公益性事业,《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明确要求: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六安市作为皖江带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西移的重要轴心,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合肥都市圈以及合六经济走廊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着力打造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提出了实施“接轨长三角、衔接中西部;融入省会经济圈、领衔大别山北麓”区域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六安市公共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期是六安市奋力打造“一区四地一屏障”的重要发展期,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更是六安市公共交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五年期。公共交通规划作为保障公共交通科学发展的先导,深入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以规划为引领推动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开展六安市“十四五”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结分析六安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研判“十四五”期六安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十四五”期六安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推动建立六安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体系,实现六安市公共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六安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有效保障六安市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需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规划范围与年限
1.2.1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重点研究范围为六安市主城区,基于居民出行及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辨识公共交通主要客流走廊,对六安市主城区公交线网进行分层规划、结构优化,明确城区公交线网优化思路与方案。同时,兼顾城区公交与城乡公交的统筹发展,提出城乡公交发展思路与重点;统筹主城区与其他区县之间的交通融合,构建主城区与下辖区县之间的城际公交发展体系。
图1-1六安市主城区规划用地范围
1.2.2规划年限
本规划基年2021年,目标年为2025年。结合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公共交通发展现状,明确“十四五”期六安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提出“十四五”期六安市主城区公交线网优化方案、主城区公交场站布局规划、主城区公交车辆运力配置、城乡公交发展重点及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框架。
1.3规划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建立健全促进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先配置公共交通资源。通过5年努力,构建与六安市城市发展和出行需求特征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网络,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协调一体的公共交通线网体系,提供便捷舒适、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可靠性,全面提升公共交通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高效。
1.4规划原则及思路
1.4.1规划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六安市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条件和交通需求特点,综合考虑城市自然地理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充分考虑用地条件、道路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六安市“十四五”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加密公共交通线网覆盖,提高人民群众出行的便捷性,建立与六安市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宜的公共交通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公共交通规划与六安市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对六安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六安市城乡及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建设的公交发展,大力推进六安市城乡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考虑六安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条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和政策体系等内容,充分利用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设施,构建分工协作的公共交通系统网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全域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
坚持服务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为目标,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化建设,加强城乡联动、有序衔接,增强公共交通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城乡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让人民群众更乐意优选公共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资源环境压力。
1.4.2技术路线
图1-2规划技术路线图
1.5规划依据
Ø《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Ø《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
Ø《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7年第5号)
Ø《安徽省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四十二号)
Ø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交运发〔2021〕111号)
Ø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交运发〔2014〕236号)
Ø《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Gb/T22484—2016)
Ø《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Gb/T35654-2017)
Ø《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划》(Gb/T37114-2018)
Ø《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Ø《六安市公共交通专业规划(2012-2030)》
Ø《六安市城区公交线网优化与城乡公交规划(2016-2020)》
Ø《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Ø《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Ø《六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Ø六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Ø《六安市市域大交通规划》
Ø六安市历年统计年鉴(2016-2021)
2.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
2.1城市发展概况
六安市地处安徽省西部,东与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依山襟淮,承东接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接点城市、长三角产业转移辐射城市。六安市下辖金安、裕安、叶集3个区和霍邱、金寨、霍山、舒城4个县,设有130个乡镇和10个街道,124个城市社区和1810个行政村,总面积15451平方公里。
图2-1六安市区位及行政区划图
2.1.1社会经济
2020年,六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669.5亿元,“十三五”期年均增长7%。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8.7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606.6亿元,同比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824.2亿元,同比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为14.3:36.3:49.4。2020年,六安市财政收入达到231.4亿元,同比增长5.1%,“十三五”期年均增长1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9亿元。
图2-22016—2020年六安市地区生产总值
2.1.2人口分布
根据六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六安市域常住人口为439.37万人,市区常住人口为175.25万人。与2010年六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60.36万人相比,市域人口减少20.99万人,下降4.56%,年均减少0.47%。从城乡人口结构看,六安市域城镇人口为213.03万人,占48.49%;乡村人口为226.33万人,占51.5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2.84万人,比重上升13.69%。
图2-3全市常住人口分布
图2-4全市城乡人口分布
2.1.3城市道路交通
(1)城市路网建设
六安市区东西向主要道路有大别山路、皖西大道、佛子岭路、皋城路、寿春路等,南北向主要道路有解放路、迎宾大道、梅山路等。截至2020年底,六安市主城区道路网总长度805km,道路网密度6.71km/km2。受地形特征及用地布局影响,道路交通性道路功能不明确,道路资源配置呈现中心重而外围轻。
(2)道路交通运行状态
老城区现状早晚高峰时段道路交通压力相对较大,特别是解放路、梅山路、皖西大道、长江路等路段及周边区域,高峰时段交通流量较大,车辆运行速度相对较慢,拥堵点相对较多。
2.1.4小汽车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六安市机动车拥有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末,六安市小汽车拥有量为47.13万辆,“十三五”期年均增长率达10.3%,小汽车增长迅速,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长。
表2-5六安市小汽车保有量变化情况
2.1.5旅游资源分布
六安市域范围内现有天堂寨景区、万佛湖景区2个5A级景区,24个4A级景区,多集中在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其中,万佛湖景区位于舒城县城西南,距六安市区约68公里,以龙河口水库为主体,南有万佛名山,东有万佛温泉(西汤池温泉),山水相依,树拥花簇。天堂寨景区位于大别山腹地、金寨县西南角,距六安市区136公里,山美、水美、林美、环境美,素有“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圣水的故乡”之誉。
图2-6六安市现状景区分布图
2.2居民出行特征
为有效把握六安市居民出行规律与特征,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存储时效以及疫情影响最小等因素,本规划依托六安市联通用户2020年11月的手机信令数据(日均用户量约162万、日均数据记录数约7亿条、原始信令数据日均约69Gb),从需求侧入手开展了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六安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工作。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的特点与优势,建立职住模型和出行模型分析了六安市居民出行的停留及途经轨迹,得到六安市居民出行特征指标数据。
图2-7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六安市居民出行特征识别方法
2.2.1出行总量及强度
中心城区范围日均出行总量为199.2万人次,约占市区出行总量46.87%,居民出行呈现中心城区集中向外辐射态势,人均出行次数约2.27次/日。其中,工作日的日均出行量为203.7万人次,人均出行次数约2.32次/日;周末的日均出行量为188.8万人次,人均出行次数约2.15次/日。
2.2.2出行空间分布
中心城区出行主要集中皖西大道、长江东路、长江中路、磨子潭路、梅山路、解放路等路段以及与周边区县连接的国省道,且南北向出行量较大。各组团交通生成较为集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