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5-03-03
新华社播发七连评,这样阐释中国经济新春新气象从春运图景看流动中国活力2025年稳外资工作怎么干?四部门回应关切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更大力度!中国稳外资20条发布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2025年开年以来经济观察为全年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各地力争首季“开门红”密集发声!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科技发展前景从5%增长看定力与信心前六大省份经济总量合计近六十万亿元
——地区经济迎难而上稳中有进春节假期支付数据“开门红”:消费需求旺盛消费便利性提升多地聚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中国经济圆桌会|“冷”资源“热”起来冰雪经济彰显发展新活力读懂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有力促进投资消费 有效畅通经济循环——当前“两新”工作热点问答中国经济给世界增添春意支撑发展有力扎实促进衔接——聚焦“三农”工作“成绩单”新增贷款超18万亿元!为中国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工地“信息流”蕴含大国经济投资活力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活力满满”2025年03月03日19时15分来源:央视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任务。这也是“新质生产力”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年来,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再到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引领之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从跳出丝滑舞步、连续爬楼梯、高速奔跑,到轻松完成后空翻、再到回旋踢后稳稳落地,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人形机器人这一年来的进化速度之快,让人类朋友有点应接不暇。
在浙江宁波这家汽车工厂,一批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搬运工作,通过自主导航和动态调整抓取策略,它们显然比传统机械臂更能适应柔性生产需求。在不久的将来,它们还将走进千家万户,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一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加速赋能工业、能源、政务、文旅等行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年来,我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固态电池加快商业化提速,高阶智能驾驶迈向城市全场景,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产业。
在吉林长白山,今年1月新开放的飞行基地又迎来一波新的游客,三条特色飞行航线,为游客提供了特别的游玩体验。在旅游通勤、物流运输、农业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低空经济正蓄势高飞。
在山东青岛,碳纤维列车已经在地铁1号线上岗,整车比传统车辆减重11%,能耗降低7%。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强过钢铁,碳纤维除了是轨道车辆轻量化的绝佳材料,也应用于大型飞机、运载火箭的制造中。
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兴行业加快布局,传统行业也在改造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这里是我国制造规模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通用技术沈阳机床。
机床设备正在进行无人化作业。零件进入数字化生产线后,通过无人搬运车转运到机床上,进行全自动加工。白天加夜晚,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这样的“黑灯”工厂,在中国还有很多。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战略和运营部部长董凌云:“黑灯”工厂,实际上是把我们的智能化、自动化,包括5G+互联网这些,给它进行了赋能,使这个产业能够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建设数字乡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而在广袤的乡村,新质生产力正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湖南临武县的这个香芋基地,凭借特制的保温被,香芋的保鲜期能从90天延长到210天。芋头从田间收获后,送到加工车间,通过红外光谱仪精准检测淀粉含量,按国标分选,40%的高淀粉芋头制成食品直供餐厅,30%的精选手掌芋发往商超,而剩余的芋头皮烘干后则制成饲料,种植户每亩增收约2000元。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
一年来,技术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探月工程、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入列。
2024年,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发展上,全年减税降费及退税超2.5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0.5%。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到第11位。
新华社播发七连评,这样阐释中国经济新春新气象2025年02月28日15时17分来源:新华社开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面貌新气象新特点新趋势。新华社播发系列评论,阐释和解读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扫描海报二维码,阅读全文↓↓
从春运图景看流动中国活力2025年02月24日08时17分来源:人民日报40天超90亿人次出行,铁路、民航发送旅客量、自驾出行量均创新高
从春运图景看流动中国活力
2月22日,2025年春运落下帷幕。
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也是有着史上最长春节假期的春运。40天内,超90亿人次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交织流动。其中,铁路、民航发送旅客量分别达到5.1亿人次和9020万人次,自驾出行量71.7亿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
连日来,大江南北、关山内外,人潮涌动、车流如织。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多样丰富的交通工具、加速落地的智能应用、不断优化的服务流程,让更多人享受到平安、便捷、温馨的春运。新时代的春运图景里,寄托着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期盼,也映照出流动中国的满满活力。
运力与基建齐升——
“一日千里”照进现实
踏上归途,千里返乡要多久?
到粤打拼20多年的吴子林,曾是摩托车大军中的一员。前些年的春运,他几乎都是骑摩托车返乡。载好爱人孩子、拎上大包小包,一大早从中山出发,骑行12个小时。“路上不敢骑快,遇到下雨全身湿透。”
几年过去,回家的路还是那一条,时间刻度却不同了。这两年,家里添置了小汽车,摩托车正式“退役”了。“不到6小时就能到家,安全舒适!”
10多年前,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从珠三角地区出发,沿国道向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骑行返乡,曾是春运迁徙潮中的独特画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驾奔驰在返乡路上,南来北往、车流如梭,在中华大地上画出一条别样的“春运曲线”。今年春节期间,自驾出行占比近八成,全国高速公路总流量达4.36亿辆次。
仔细观察,今年春运还有不少“新面孔”:
16架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春运,航迹遍及东西南北中;全新升级的CR400bF-S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从外观到内饰都令人耳目一新;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新春主题航次,载着近5000人在海上共度中国年……
多样的交通工具,共同组成了最强运力,让空间拓展、时间“折叠”——
1月14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春运列车运行图,每天超1.4万列火车昼夜奔驰;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日均航班达1.85万班,同比增长8.3%,让更多旅客快速飞往目的地;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日均突破650万辆,较去年同期上升超60%。
大国基建铺就畅达之路,让便捷春运成为可能——
看公路,高速公路服务区内,3.5万台充电桩和超4万个充电停车位虚位以待,为新能源车主自驾出行保驾护航。
看铁路,沪苏湖、集大原等一批新线路加入,新线新站丰满了“春运地图”,更便捷了人口流动。
看民航,各大航空公司通过加密航班、调换大机型执飞等方式,优化航线网络、强化运力供给,助力旅客运输量创新高。
设备更新、线路上新、航网焕新,走过春运70年,中国交通版图已面貌一新。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拉近了家的时空距离,彰显了大国综合实力。
科技与服务护航——
让出行体验更加美好
春运路上,空铁换乘有多快?
“不出车站就能上城际列车,一刻钟便能到机场航站楼。”春节过后,河南省安阳市民王宇决定带家人搭乘吉祥航空去芬兰旅游,从安阳乘高铁到郑州东站后,通过空铁换乘,节省了1个小时。
今年,郑州机场携手铁路部门、航空公司,加强空铁衔接、优化服务流程,让出行无缝衔接。放眼全国,铁路12306空铁联运服务已接入7家航空公司,服务覆盖国内97个枢纽城市、192个换乘车站和6149条通达线路。
信息技术落地应用,让道路交通更有序。
赤洪高速,无人机盘旋高空,高速交警空中喊话,远程提示拥堵预警、指挥车辆有序排队。
依托913个智能摄像头,配备90多台智能巡检车及无人机,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搭建起智能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对高速公路路况的实时监控,一旦出现逆行、拥堵等情况,立即展开应急处理。
电子发票全面推广,让旅客出行更从容。
洛阳龙门站,熙熙攘攘。过去,打印发票的人群排起长龙,如今,却鲜有乘客排队打印车票报销凭证。
从卡纸车票、磁介质车票到“刷脸”进站、电子发票……随着去年11月数字化电子发票全面推广,我国铁路客运车票实现无纸化,旅客从乘车购票到开票报销均可实现一键处理。
服务升级,科技助力,让春运旅途充满暖意。
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路况资讯、道路救援、服务区信息等一键了解;投用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旅客平均安检时间从30秒缩短到15秒;扫码“召唤”移动充电机器人进行充电,变“人找充电桩”为“充电桩找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落地,让春运效能全面提升、体验更加美好。
归途与旅途交织——
春运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今年春节,换种方式怎么过?
北京市民石佳选择换一种过法:除夕,坐高铁回山东老家过年;大年初三,带着全家人自驾至河北张家口滑雪;大年初六,坐高铁返京复工。
8天春节长假催生出“转场式休假”,不少人先回家探亲、再出行旅游、最后返工返学,归途与旅途交织,带火了假日出行,也催生出火热的文旅市场。
滴滴租车数据显示,今年的春运订单中,约35%是“转场式休假”的长租订单,即回家探亲后再外出用车,春运用车平均租期达5日,是平日的2.5倍。
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我来到你的城市”,人们的出行需求在变,供给也随之改变。
创造新场景,旅客变游客。
新年伊始,全国首趟冰雪旅拍主题列车——K5197次列车,从哈尔滨站缓缓驶出。车随人走,景随车移,在风格各异的主题车厢内,旅客可以换上不同服装,免费体验旅拍打卡服务。
依托铁路站车资源,国铁哈尔滨局开通的冰雪旅拍主题列车串联起哈尔滨站、亚布力南站等网红车站,让交通工具变身旅游场景。今年春运,列车客座率提高到超九成,旅客数量上升到高峰期往返1600余人。
适应新需求,小众成大众。
今年春运,不少航空公司开辟小众航线,热度持续上升。除哈尔滨、长春、乌鲁木齐等“冰雪游”目的地和海口、三亚等“避寒游”目的地旅客量大幅增长外,吉林延吉等小众目的地机票订单也增长迅速。随着免签“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春运出入境旅游迎来高峰。从去哪儿旅行数据看,外国游客热衷深度了解中国,江苏南通、浙江台州、新疆伊宁等二、三线城市国际旅客量迎来增长。
春运完满结束,流动中国的画卷仍在铺展。透过气象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