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8-22
本报记者康学翠
工作人员正在车间赶制渔网。
这几天,海兴县张会亭镇大徐庄西北村党支部书记徐智勇非常忙。他兼任海兴县渔沣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理事长,不久前,联合社接到一笔订单,各加工厂正加紧赶制,徐智勇每天往返于各加工厂了解工作进度。
“渔沣渔网”联合社去年3月正式运营,吸纳了张会亭镇10个村的合作社入股,在其中4个村设有渔网加工厂。这是张会亭镇重点发展的一个产业项目。
壮大村集体经济,重在提升“造血”能力。张会亭镇党委经过考察,决定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合、产业联育、成果联享,发展特色加工业,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持续增收乏力问题。
渔网加工是张会亭镇的支柱产业,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上世纪70年代,大徐庄西北村和大徐庄东北村的许多村民从事这一行当。徐智勇介绍,大徐庄西北村有200多户村民,其中50多户村民从事渔网加工。
基于此,张会亭镇党委牵头成立了海兴县渔沣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大徐庄西北村、大徐庄东北村、东范村、西范村、郭桥村、王家庄、前潘村、后潘村、沃土村、前寨村10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以资金形式入股。联合社购进大型自动化渔网加工设备14台,放置于懂经营、会生产的合作社渔网加工厂中,有多年渔网加工和销售经验的徐智勇被推选为联合社理事长。10个村开始“抱团”发展。
徐智勇充分发挥自己熟悉渔网市场的优势,带领大家建立统一的管理、销售平台,打造生产、经营专业化队伍。“各村合作社联合起来,可以拿下大订单,一起应对外部竞争。”徐智勇说,如今,他们的渔网在许多沿海地区热销。
位于东范村的海兴县图振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渔网加工厂里,生产车间内机器隆隆作响,上线轴飞速旋转,丝线通过机器结成一张巨大渔网。这个加工厂是渔沣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管理的厂区之一。“我们生产的渔网主要用于深海捕捞。联合社负责跑市场,我们村合作社不用在这方面费力,订单也排得满满的。”东范村党支部书记杨景铎说。
“渔沣渔网”联合社运营为入股村集体带来不少收入。据了解,去年,各入股村集体增收3.5万元。杨景铎说:“以前村集体收入少,想为村民办点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村集体有钱了,村里新装了路灯,还聘请专人打扫街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渔沣渔网”联合社还带动500多人就业。“渔网加工上手快,简单易学,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加工。”徐智勇说,大徐庄西北村村民杨天明身体不太好,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儿,不能外出打工。现在他按时到村内加工厂领活干,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生产规模,把我们的‘渔网’生意做得更好,让村民腰包更鼓,村集体家底更‘厚’。”徐智勇说。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