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8-22
《中国警察》杂志刊文丨天津河西:完善新型警务模式,催生主战主防新动力2024-08-2218:26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
海河西岸、流光溢彩,月色宜人、万家灯火。“创新河西、活力河西、文明河西、韧性河西、幸福河西”已然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守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平安繁华的重要力量,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聚焦“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任务目标,立足“市区主战、派出所主防”工作要求,以“专业+机制+大数据”为牵引,深耕基层警务机制改革“试验田”,全力推进“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为奋力谱写公安工作现代化天津实践贡献力量。
大抓基础警务,
构建多元化合成治理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战斗实体,其工作质效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关乎着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如何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目标?河西分局用一组数字给出了答案——
2024年上半年,分局接报110警情同比下降15%,刑事立案数量同比下降26%,诈骗立案、财产损失分别下降30%和12.6%。
新时代新征程,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河西分局持续深化公安改革,全面推动分局基础管控中心实体化运作,厘清改革思路、明确职责任务、狠抓实绩实效。各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任务清单全部由中心管理,避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让更多社区民警有时间、有精力沉在社区,真正做到警力下沉、警务迁移。
“今天化解了1起矛盾纠纷,检查了3家企业,对15户居民开展了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河西分局挂甲寺派出所社区民警朱新琪在基础警务平台记录着一天的工作。
自从任务清单推广以来,社区民警对自己的职责更加明晰,工作起来也更加有条不紊了。不仅如此,分局基础管控中心推动社区工作“积分制”,涵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反诈精准宣传、单位场所管理等多项任务,派出所将重心转移到“防”上,推动基础工作更优、更实。
“李奶奶没想到,遇上了流氓鸟,住在一楼接粑粑,这谁也受不了……”这段诙谐幽默、朗朗上口,还特接地气的快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调解故事。
一天,住在一楼的李奶奶正在晾被子,忽然“天降鸟屎”。原来,多只喜鹊将五楼邻居的窗户护栏当成了“驿站”,鸟儿天天来,让李奶奶不堪其扰。李奶奶无奈,只好找到五楼的王大姨。王大姨表示愿意帮忙,就在窗户上挂了两只“纸老鹰”。然而,“纸老鹰”的影子却把王大姨家的孩子吓着了。王大姨也因此不愿意再配合驱鸟,两家矛盾就此产生。
“喜鹊登枝是吉兆,鸟也不是我养的,我已经配合一次了,结果把孩子吓着了,我可不会再犯糊涂。”面对王大姨坚决的态度,河西分局梅江派出所社区民警程良杰联合“余晖”队员郭宁多次上门劝解开导,并向园林专家咨询驱鸟方法,最终找到了一计妙策——光盘。在民警与调解员不懈努力下,王大姨终于打开了房门,同意将废弃光盘摆放在栏板上。阳光一反射,野鸟不敢落,问题解决了,皆大欢喜。
“余晖”联调机制是河西分局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的一次积极尝试。这支由41名调解员组成的队伍中,既有政法系统退休老干部,也有学校的老教师、老校长,还有曾经在部队久经历练的老军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梅江街矛盾纠纷数量同比下降30%,化解率上升45%,还孵化出“老程调解室”“宁子在线”等一批“余晖”子品牌,一条多元治理的新路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提升核心战力,
构建大数据广域应用体系
无论时序怎样更迭,警察与罪恶的斗争始终未曾停歇,既有胆魄的比拼,也有耐力的角逐,但归根结底还是智慧的较量。
“只有不断整合各项业务系统,拓展功能应用,强化数据赋能,才能更好地为一线实战提供有力支撑。”河西分局科信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李欣表示。
为进一步强化数据研判、实战支撑职能,统筹分局大数据应用新生态建设,有效、精准、精确打击违法犯罪,支撑各类警务工作,2023年5月,河西分局大数据实战中心应运而生。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心累计搭建定制化数据模型百余个、实战化应用场景80余个,响应各单位实战支撑万余次,不仅是基层民警维护安全、侦查破案、服务群众不可或缺的“神兵利器”,更是提升警务效能、优化警务模式的“重要引擎”。
现在,破案究竟有多快?大数据告诉你答案。
2024年2月,春节前夕,唐某某动起了“贼心”,趁被害人家中无人之际,翻越围墙,撬开房门,将家中名贵首饰全部“打包”后逃窜。接报警后,民警迅速展开调查,经过精准研判,不到2个小时,就查清了盗窃嫌疑人唐某某的身份信息。民警立即连夜驱车赶往外省,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将心存侥幸的嫌疑人抓获,并追回被害人的全部损失。
不久前,河西区太湖路街居民张大爷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在对方的“忽悠”下,将1.6万元现金交给骗子。接报警后,民警迅速循线追踪,果断跨省抓捕。两天后,看着失而复得的钱款,张大爷握着民警的手感激不已。
“有了大数据的加持,我们现在平均破案周期缩短了9天,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治安案件结案率同比上升了41个百分点。”谈起大数据带来的变化,河西分局打击犯罪侦查支队三大队大队长于兴华感受颇深。
公安工作插上“科技之翼”,不只让打击破案更具“智慧”,也让民警在基层治理中更加得心应手。
“有了网约房系统,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为租客快捷办理入住。民警在后台对入住人员身份信息同步把关,让我更加安心。”让房东李阿姨称赞不已的,是河西分局创新搭建研发的“慧治网约房”应用系统。它采用“一个房间一个二维码”治理方案,通过pC端、移动端,运用扫码登记、身份核验等方式,推进数据互通,社区民警及网格员可以实时掌握辖区网约房登记、退租的实时动态,不仅让房东房客更安心,也有力破解了网约房人员流动性大、民警日常监管困难等问题。
“我是失主小王,感谢环卫站的叔叔阿姨们,我的身份证已经收到了,谢谢。”这条语音是外卖员小王通过“社区通”App发送的。几天前,小王顶着大风送完外卖,回到家中却发现放有身份证的外卖箱不见了。万般无奈的小王只能计划着去补办证件。未承想,次日一大早,民警就打来电话,外卖箱和证件都找到了。原来,辖区的环卫工人清晨清扫街面时,发现了小王掉落的外卖箱,并通过“社区通”App向辖区梅江派出所社区民警胡韬报送情况,民警便联系到了小王。
“有了天津公安的官方认证,警民之间的互动更加亲密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胡韬笑着说。自分局大力推广“社区通”App以来,已建立“社区通”群组2000余个,涵盖居民13.6万,搭建收集社情民意、组织发动群防群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9个应用场景,社会治理的数据化、精细化、互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警务重塑,
构建多警种协同作战体系
“一警牵动全局,全局支撑一警,这样我们在处置警情和案件时会更有底气和信心。”河西分局天塔派出所副所长徐喆感慨道。
这是一起看似平常的走失警情。2023年10月,李大娘从外地来津就医,其家属忙于跑办相关手续,一时疏忽导致老人走失,情急之下赶忙报警求助。由于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身上没带手机,这给寻找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老人多在外边停留一刻,便会多一分危险。”河西分局天塔派出所立即寻求支撑,分局合成作战指挥中心迅速发出指令,分局大数据实战中心以及刑侦、特警等多个相关部门同步响应,共同投入查找工作中。最终,在一废弃铁道附近的深沟,找到并成功救助了体力不支的老人。
多部门无缝衔接、实时响应、协同作战,不断释放“专业+机制+大数据”的不竭动能。
“案件事实清楚,请尽量使用行政快办。”“已使用行政快办对嫌疑人作出拘留处罚。”……
深夜里的河西分局执法办案中心,依旧灯火通明,民警陈予民正使用警务协同系统一一作着答复。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已经会同办案单位行政快速处罚违法嫌疑人70余名,这不仅凝聚着其丰富的办案经验,更需要有力的机制作为保障。
2024年4月,分局执法办案中心以小案“日清日结”为目标,对分局每日受理的警情、案件提供全流程支撑服务和监督管理。特别是在行政案件快速办理方面,支队依托110接处警系统,全面梳理警情,主动进位对接相关办案单位,盯办案件受理,并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简化办案程序、规范法律文书、全程跟进指导等有力举措,达到“提升效率、减轻压力”的效果。
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河西分局最大限度让重心转移到基层、让资源汇聚到基层、让警力下沉到基层、让保障充实到基层,让基层民警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走进河西分局柳林派出所,群众办事服务大厅宽敞明亮,民警值班备勤室窗明几净,洗衣房、文化角、除颤仪、医药箱配备齐全。这是2024年3月刚刚投入使用的新派出所。
“这里真的太有‘家’的感觉了,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儿。”柳林派出所辅警马珂兴奋地说道。
做实“派出所主防”的背后,是河西分局持续优化警力布局,引导派出所民警留在基层、机关民警流向基层、新招录民警分到基层,确保派出所和社区民警警力“两个40%”落实落地;推行“警探长选拔任用制”,拓宽民警职业发展空间,正确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推出一系列爱警暖警务实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民警后顾之忧,让民警更好地在基层的“练兵场”干事创业。
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河西分局将以大数据应用新生态建设为抓手,深化警务机制改革、重塑警务工作模式、再造警务工作流程,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打击防范质效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建设贡献公安之力。
原文刊登于《中国警察》杂志2024年第7期
文/张婧怡于雷
原标题:《《中国警察》杂志刊文丨天津河西:完善新型警务模式,催生主战主防新动力》
文章来源于:http://www.kzrd.com 快照热点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