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邵武市肖家坊镇森林覆盖率89%,坐拥天成奇峡丹霞胜景,却曾面临劳动力外流、产业碎片化的困境。近年来,肖家坊镇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合筑、产业合融、闽台合鸣、生态合韵、民生合奏”的“五合共富”模式破解难题,推动村财年均增收超38%、村民人均收入提升30%,成为福建省首个完成村庄优化整合试点乡镇,同时也是闽台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
四季桃丰收,种植户露出喜悦的笑容。肖琳摄
组织合筑:党建引擎激活共富动能
63岁李阿姨通过新村便民服务窗口办理社保,“小事不出村”成为现实;重阳节全村老人首次共享慰问福利,村民感慨“分家半世纪,重做一家人”……这是肖家坊镇创新“党建体检+并村五问”机制,实现组织融合与资源整合给村民带来的好处。
当地以将上村、中际村合并为全省首个优化整合试点村为例,镇党委通过入户宣传率、表决同意率“双98%”高票通过方案,建立“党总支统筹、双支部协同”架构,盘活两村茶山、林地6000余亩,招引武夷药博园项目落地,带动50人就业、村财年增收10万元。
同时,还借助“吃茶话事”解民忧,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民主协商30余场,化解村民纠纷26起。设立“红色先锋岗”,党员带头整治环境、调解矛盾,培育14名村级后备力量,为乡村治理注入“活水”。
产业合融:特色发展撬动共富杠杆
坊前村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制种大户邓顺平带领500名社员发展制种业,村总产值超2000万元,140户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
该镇立足“烟、稻、种、茶、果”等多种特色产业优势,构建“订单农业+农旅融合+绿色加工”产业链。推行“烟叶+水稻制种”双优基地模式,80后返乡青年巫自伟上半年种烟收入10万元,下半年制种再赚8万元,就是得益于这种模式的推行。据了解,全镇制种面积1.2万亩,依托绿色产业综合体自动化加工线,年加工种子240万斤,辐射赣闽3省农户。
孙家村唤醒300亩荒废油茶园,成立天兴林木合作社,注册“知青源”商标,建设加工厂辐射全镇1500亩油茶林,户均年增收1万元。昔日50公斤茶油仅卖300元,如今产值达30万元。
闽台合鸣:两岸携手拓宽共富通道
肖家坊镇还借力台胞“新乡人”资源,打造闽台融合样板。台商林浩沾任邵武市人大代表,推动“月香妇女微家”品牌落地,帮助当地村民再就业。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包饺子、写春联等活动深化情感联结,卢月香感叹:“风俗与台湾一样,这里就是家!”。
台商卢月香投资1000万元流转300亩荒地,种植台湾四季桃、金针花,打造“四季有花有果”观光园,带动30名留守妇女月增收3000元。2024年签约投资1亿元建设闽北首个闽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规划“两岸驿站”“姐妹家园”,吸引台青导演薛颖穜等人才落户。
生态合韵:绿树群山铸就共富根基
肖家坊镇立足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激活生态资源,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通过林权改革破瓶颈,大胆尝试“森林生态银行”模式,10个行政村与广森营林公司合作,整合林地、碳汇资源。村民李莹将闲置山林托管后年增收数千元;徐敦胜以全省首笔“林下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种植黄精,破解资金难题。
此外,该镇还依托“世遗1号”风景道,串联天成奇峡、解放村鸡公山等景点,打造吉宝原康养基地、登高村共享茶工坊。2024年康养产业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拉动200名村民吃上“生态饭”,为下一步开发康养旅游链全域奠定坚实基础。
民生合奏:普惠共享绘就共富底色
肖家坊镇在探索“五合共富”模式中,始终把民生改善放在首位。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在全市率先升级区域性养老中心,在“4+N”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基础上建设中医阁,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机构,打造“医养护康”一体化服务。黄奶奶入住这里后,参与手工坊制作香囊,日赚30余元,深有感触:“有热饭吃、能赚钱,比独居强多了!”真正实现了养老创新惠民生。
在民生保障中,该镇还实行技能赋能强造血措施。组织科技特派员下乡改造低效油茶园,金融助理员推广“乡村振兴贷”,2024年授信93.5万元支持13名农户。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走进武夷药博园,学员实地研学农文旅融合路径。
肖家坊镇依托南平市委“五合一”产业振兴全链条,以组织合力筑牢根基、产业融合激活动能、闽台合作打开格局、生态聚合厚植优势、民生普惠共享成果,诠释了乡村振兴的“五合共富”路径。如今,全镇正以“康养小镇”为愿景,书写着“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华章,为闽北山区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共富样本。(邓贤龙兰泽宇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