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述斌则认为,早稻是一年中出产的第一季新米,相比于中晚稻,具有先发优势。应当通过品种与栽培管理创新,优化米质,打破“早稻不好吃”的刻板印象,打造优质早稻品牌,向市场要效益。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植面积小,产业体量不大,早稻育种一直不是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少有突破性品种问世。不过,现状有望得到改变。近年来,省农科院在早稻育种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
“目前的育种计划是结合优质抗病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生育周期更短、米质优、适用于作早稻的杂交水稻品种。”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涂诗航说,所里参与选育的早稻品种“潢优粤禾丝苗”,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品质达到了部颁一级。另一个好消息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团队选育的“中科发早粳1号”即将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这是我国首个早粳稻品种,比起过往普遍采用的早籼稻品种,早粳稻能够极大提高早稻品质。
此外,提高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除了推广双季稻以外,推广再生稻也是重要的途径。与“一地两种”的双季稻一样,“一种双收”的再生稻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闽北浦城县,相较于双季稻,当前广大农民发展再生稻的意愿更加强烈。
再生稻,本是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的一种稻作制度,也就是利用头季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实现“一种双收”。比起双季稻,再生稻能节省一季种子、育秧、栽插等成本。过去,制约双季稻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头季稻收割时,收割机对稻桩碾压严重,影响腋芽萌发,以至于再生稻总产量与双季稻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情况正发生改变。近年来,福建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与集成推广,极大提高了其再生季产量。在全省再生稻第一大县浦城,不少再生稻种植户平均亩产已接近双季稻产量。全县7万多亩再生稻中,有近2万亩为“吨粮田”。
张述斌认为,在浦城这样的丘陵山区,推广再生稻要比双季稻更具可行性,且同样能达到提高粮食产量的效果。建议在粮食补贴、播种面积统计等标准上,给予再生稻与双季稻同等的待遇,譬如可将再生稻播种面积等同于双季稻。(记者张辉通讯员江鹏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