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58
13.6
3.2
0.5
化妆品类
3017
4.9
0.4
0.0
金银珠宝类
10535
10.7
1.5
0.2
日用品类
11742
4.0
1.6
0.1
五金、电料类
2610
40.9
0.4
0.3
体育、娱乐用品类
335
13.4
0.0
0.0
书报杂志类
8594
16.9
1.2
0.1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22953
8.1
3.2
0.2
中西药品类
36696
21.2
5.1
0.8
文化办公用品类
15659
22.1
2.2
0.6
家具类
226
65.9
0.0
0.1
通讯器材类
19862
52.1
2.8
0.9
石油及制品类
130515
9.8
18.2
1.5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4231
3.3
0.6
0.0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2899
14.4
0.4
0.1
汽车类
253543
3.6
35.4
1.8
其他未列明商品类
12790
30.8
1.8
1.1
三、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四行业增速均有回落,对服务业增加值影响较大
2022年,全市批发业销售额同比下降14.8%,增速较三季度回落4.5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三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同比下降3.2%,增速较三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四行业完成情况均不乐观,难以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二)服装类商品销售持续低迷
随着交通物流的日益便利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线上购物常态化,我市实体零售业受到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冲击和分流,尤其服装类商品表现十分明显,竞争压力愈发凸显。从当月数据看,全市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已经从5月份开始连续下降7个月并处于负增长。12月当月同比下降28.7%,1-12月累计下降8.7%,下拉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5个百分点。
(三)升级类和奢侈品消费商品零售形势较差
全年限额以上商品类值中,生活品质提升类消费明显受到制约,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建筑装潢材料类分别较上年下降13.4%、16.9%、22.1%和3.3%,合计下拉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7个百分点;奢侈品消费方面,金银珠宝类下降10.7%,下拉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速0.2个百分点。
(四)全市消费对汽车及石油的依赖持续加大
汽车和石油的高速增长固然对全市消费市场带来积极的带动,但是长期依赖带来的隐患也应当引起重视。1-12月,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和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合计完成38.4亿元,占全市限上零售额比重达到53.6%,贡献率高达78.3%。可以预见,短期内很难有某个消费行业能够替代汽车及成品油的主导作用,因此,随着石油价格动荡回落,叠加汽车消费的增量疲软,都将给全市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巨大压力。
(五)引领时尚风潮的新消费热点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也更浓。城市商业综合体是以融合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面向各类人群,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型建筑综合体,是深受大众热棒的消费业态。我市目前仅有滨河新天地1家集超市、服装、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远不能满足居民的一站式综合消费及高质量体验需求,同时在特色定位、业态组合、服务形态、布局方式等方面还需要注入新型零售或服务的元素,还存在吸引力有所下降的隐忧,居民潜在的消费张力外流严重。目前随着万达广场的顺利开业运营,加上奥特莱斯商圈的持续推进,未来阳泉的时尚消费应该会有明显提升。
(六)各县(区)消费品市场运行差异较大
从分县(区)情况看,2022年,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77亿元,同比下降1.0%,矿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6亿元,同比下降5.0%,郊区区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5亿元,同比增长0.5%,郊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6亿元,同比增长0.7%,高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0亿元,同比增长0.3%,平定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13亿元,同比增长0.1%,盂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1亿元,同比下降1.2%。
从1-12月限上零售额情况看,全市六个县(区)发展不平衡,城区、郊区、高新区、平定县均实现正增长,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2%、1.6%、6.3%、12.4%;而矿区和盂县则分别下降3.6%、1.8%。增速最低的矿区和最高的平定县相差16个百分点。(详见表4)
表42022年分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及占比情况单位: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速
占全市比重
限额以上零售额
增速
全市
3245208
1.1
—
716203
4.2
城区
1227709
1.0
37.8
271299
6.2
矿区
336597
5.0
10.4
44171
3.6
郊区区域
476528
0.5
14.7
297774
3.1
其中:郊区
268568
0.7
8.3
201525
1.6
高新区
207960
0.3
6.4
96248
6.3
平定县
601307
0.1
18.5
60637
12.4
盂县
603067
1.2
18.6
42323
1.8
四、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持续发力做好达限入库工作,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申报统计入库是首要最基础的工作。建议相关部门与各县区要持续高度重视贸易单位达限入库工作,积极向统计部门提供入库线索及相关材料,争取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及个体户及时组织申报入库。要密切跟踪监测当年新开业单位和规模个体户入库,通过不断增加限上单位数量,扩大限上规模。还要加强大型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关注在库单位的培养壮大工作,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资金要素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对政策执行情况要跟踪问效,确保落到实处。深化市场化改革,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
(二)加速促进消费回暖升级,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预计今年消费将逐步恢复。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促进消费回暖升级”为重点,加快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要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抓住消费回暖升级的机遇,全面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服务业加快复苏发展。要抓住春节、元宵节等消费节点,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促进消费回暖,推动服务业尽快实现“全线飘红”。不仅要聚焦“提升传统消费”,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出台商品房促销政策,促进家庭装修消费。而且要聚焦“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无接触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提升滨河、天桥、“万达—奥特莱斯”等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服务功能,推进“一刻钟便民消费圈”、夜经济集聚区建设。关注批发业,推动华阳集团批发业企业回补缺口。
(三)稳就业促增收,不断提高群众的消费实力
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消费实力。要稳就业促增收,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把经济复苏背景下的用人需求与群众的就业需要更好匹配起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还要优教育强医疗,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入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通过各种政策举措不断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居民有能力消费,有信心消费,无后顾之忧消费,加快全市消费品市场强力复苏。